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MOJ)主要由胰头癌、胆囊癌、胆管癌以及转移性肿瘤如胃癌胆道转移压迫或侵蚀胆管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以造成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如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降低、营养不良等,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可引起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自1974年Molnar和Stocknm创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术作为微创技术已经成为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不宜手术患者采用PTCD或/和胆道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以往研究显示,实施PTCD或/和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合并的并发症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其中,术后合并胰腺炎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中,当造影了解治疗(胆道引流和/或内支架置入)后胆道通畅情况时,有时可见到胆管、胰管同时显影;而正常情况下由于胆胰管均受Oddi括约肌控制,彼此不相交通,且胆管内压力高于十二指肠内压力,胰管内压力又高于胆管,胰管并不显影。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9月-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介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初步分析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中胰管显影与术后胰腺炎相关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间连续82例因梗阻性黄疸于我科经PTC行介入治疗的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确立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从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例70例。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8-88岁,平均67.6±12.6岁。临床表现主要有无痛性不同程度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食欲减退、小便黄、大便陶土色。所有患者均经CT和/或MR检查诊断为恶性胆道梗阻。化验室检查主要为肝功能测定,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及白蛋白(albumin, ALB)。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随后置入引流管行胆道引流或胆道内支架。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颜色、尿色便色、腹部体征及体征的变化,1周后行化验复查。所有检查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结果1、全部70例患者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其中仅行PTCD18例,胆管支架置入52例,成功率100%。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白蛋白水平亦有明显下降。2、全部70例患者中,术后合并胰腺炎患者9例,发病率为12.9%。术中胆管造影过程中,胰管显影病例与胰管未显影病例组胰腺炎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胰管显影组胰腺炎发病率高于胰管未显影组;Spearman相关分析得,术中胰管显影与术后合并胰腺炎呈正相关。结论经皮经肝胆管造影中胰管显影组与未显影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胰管显影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高于胰管未显影组;术中胰管显影与术后合并胰腺炎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