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在全世界具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恶性肿瘤,趋化因子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的组成因子之一,在CR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CXCL8,也称为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属于CX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主要由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CXCL8与其受体CXCR 1和CXCR 2在促进肿瘤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在全世界具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恶性肿瘤,趋化因子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的组成因子之一,在CR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CXCL8,也称为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属于CX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主要由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CXCL8与其受体CXCR 1和CXCR 2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血清CXCL8的表达与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及其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CXCL8与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的临床研究,选择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60例,于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正常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CRC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患者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XCL8含量,并收集CRC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对CRC患者肿瘤进行TNM分期,分析血清CXCL8含量与CR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分期、是否转移等是否具有相关性,探讨血清CXCL8的表达与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第二部分为CXCL8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随机收集8例CRC患者术后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技术检测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CXCL8以及相关受体CXCR 1和CXCR 2基因表达情况,同时选择SW480结肠癌肿瘤细胞抑制或者激活CXCL8基因,利用MTT细胞增殖实验以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探究CXCL8对于SW480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CXCL8含量为127.28±22.30ng/L,而对照组CXCL8血清含量为37.29±3.07ng/L,两组进行t检验,t=29.210,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CRC患者血清CXCL8明显高于正常人。2.随着TNM分期越高,患者血清中的CXCL8水平越高,同时对CXCL8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研究发现,CXCL8与CRC患者TNM分期呈正相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血清CXCL8含量为141.23±32.20ng/L,无转移组患者血清CXCL8含量为88.03±17.38ng/L,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CRC患者血清中CXCL8含量与CRC患者的TNM分期有关。3.中高分化CRC患者CXCL8的含量为80.29±18.22ng/L,低分化患者的CXCL8的含量为138.33±27.30ng/L,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随着CR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越低,患者CXCL8的含量越高,患者预后相对越差。4.结肠癌组织CXCL8基因及其受体CXCR 1和CXCR 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CXCL8作用于SW480细胞24小时候后,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当加入CXCL8抑制剂时,SW480细胞24小时后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CXCL8在促进CRC细胞增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CXCL8作用于SW480细胞24小时候后,与PBS对照组相比,细胞穿透的数目明显增加,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当加入CXCL8抑制剂时,细胞穿透的数目明显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CXCL8在促进CRC细胞侵袭和迁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CRC患者血清CXCL8明显升高,同时其与CRC患者TNM分期具有相关性。CXCL8通过与其受体CXCR 1和CXCR 2相互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故在临床中检测,CRC患者血清CXCL-8不仅有助于CRC的早期诊断,同时有助于预测CRC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背景卒中是全球范围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约20%为后循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开通血管的方法有许多,血管内治疗凭借其再通率高、适应症广的优点,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研究证实,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及早进行血管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其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
背景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严重供血不足而软化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影像学检查”,而疾病急性发作的早期,影像学有一定局限性。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早期亦出现凝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异常。D-二聚体(D-dimer,D-D)作为监测纤溶亢进和血栓发生的灵敏指标,可以及早反映凝血机制的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
背景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主要病理改变是大脑白质广泛性脱髓鞘。既往研究发现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异常表达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Rho/ROCK信号通路激活引起下游因子过量表达,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及髓鞘脱失。现阶段关于
背景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常导致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中频脉冲电疗法是现代康复方法之一,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但目前国内外关于中频脉冲电疗的刺激频率尚无相关研究,但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合并瘫痪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本实验是为进一步研究最合适的频率,从而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帮助更多的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目的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是多种眼部血管性疾病致盲的病理基础,具体机制不明。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转归最经典的动物模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视网膜细胞的新陈代谢、增殖、分化和内环境的稳定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于OIR小鼠视网膜Cx43动态表达与新生血管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OIR小鼠模型,观察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变化及Cx43在不同时
背景: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进行性、双侧性角膜疾病,以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锥形为特征。圆锥角膜常造成近视和不规则散光,晚期出现的角膜水肿和瘢痕则导致视力显著下降,最终需行角膜移植治疗。之前报道提示揉眼可能会导致圆锥角膜的发生,并加速圆锥角膜的病情发展,但缺乏有效的临床数据,存在争议。目的:本课题通过大样本临床回顾性研究,采用Pentacam和Corvis ST等仪器
背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对生物力刺激很敏感,咬合是其主要来源。髁突软骨从浅及深可分为:纤维层、增殖层、成熟层、肥大层和钙化软骨层。前期我课题组建立了异常咬合模型-单侧前牙反(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模型,观察到TMJ软骨退行性改变;双侧前牙咬合抬高模型(bilateral anterior elevati
背景意外事故造成的严重眼外伤可导致严重的眼球结构和功能损伤,视网膜疾病可行硅油填充术。然而,术后长期填充硅油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损伤、角膜病变、硅油乳化等。硅油再次手术取出时,有可能因为低眼压性增殖反应导致眼球萎缩。硅油的多次手术更换,给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因此,临床上严重眼外伤患者多为硅油依赖眼。近年来,新型玻璃体替代物——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
背景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早期DR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往往被忽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DR晚期,此时视网膜的损害往往难以逆转,而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眼底照相筛查DR,但其广泛应用受到了成本高、实际操作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77型是由REEP6基因[MIM:609346]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疾病。REEP6编码一种促进光感受器发育的蛋白质,通过控制内质网的转运能力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目的目前已报道的与常染色体隐性RP相关的REEP6致病变异有10个,其中仅有一例来自中国。本研究旨在确定三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并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其致病性。方法临床资料采集:对三个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