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起源于消化道Cajal细胞或其前体。外科手术依然是原发局限性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2010年,NCCN指南首次将直径≤2cm的胃间质瘤定义为胃小间质瘤(Small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以及内镜、影像学检查的普及,SGST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对于SGST是积极早期手术还是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尚存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26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及预后随访资料,旨在对SGST的临床特点、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外科治疗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26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分为研究组(d≤2cm,共90例患者)和对照组(d>2cm,共178例患者)。纳入标准:(1)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完整的随访资料;(2)同期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无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重大疾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基因突变特点、核分裂象、危险度分级)、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费用)及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的差异。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基线特征: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肿瘤直径:研究组肿瘤直径0.5-2cm,中位直径1.5cm,d≤1cm者35例,1cm<d≤2cm者55例。对照组肿瘤直径2.5-15cm,中位直径5cm。3免疫组化结果:研究组CD117、CD34、DOG-1的阳性率分别为98.89%(89/90)、97.78%(88/90)、100%(90/90)。对照组CD117、CD34、DOG-1的阳性率分别是97.19%(173/178)、93.82%(167/178)、96.07%(171/178),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基因检测结果:研究组中C-kit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率77.78%,C-kit基因第9外显子突变率4.44%,无PDGFRA基因突变的患者,野生型占17.78%。对照组中C-kit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率84.27%,C-kit基因第9外显子突变率3.93%,PDGFRA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率1.69%,野生型占10.11%。两组在基因突变类型和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5核分裂计数:研究组核分裂象>5/50HPF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d≤1cm组核分裂象>5/50HPF患者比例低于1cm<d≤2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危险度分级:研究组中、高危险度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d≤1cm组中、高危险度患者比例低于1cm<d≤2c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情况:研究组在腹腔镜手术比例、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8随访情况:随访至2017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4.0个月,未出现失访患者,随访率为100%。研究组3年、5年复发转移率均为1.11%,对照组3年、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1.80%、12.92%。研究组3年、5年复发转移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SGST患者多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无差别,多发生在胃底、胃体,多无症状或无特殊的临床表现。2 SGST核分裂象>5/50HPF比例较低,中、高危险度比例较低,复发转移率较低,预后较好。3 d≤1cm的SGST可认为是良性,可以定期随访;对于1cm<d≤2的SGST尽管多数生物学行为呈惰性表现,但也有恶性的潜能,应早期的进行外科干预。4对SGST早期进行外科干预,腹腔镜手术比例高、创伤小、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