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碳和氮是土壤的关键质量参数,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传统土地耕作使土壤肥力下降,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施肥和间作的耕作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逐渐成为当今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多关注于禾本科占主导地位的间作系统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而对以多年生豆科为优势种的间作系统中土壤碳、氮储量特征变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此外,磷肥在农业生产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土壤碳、氮固存方面也扮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分布时空格局与植物生长需求的匹配关系(编号:2016YFC05007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提高磷素利用的根土互作机理(编号:31670446)2017.01-202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碳和氮是土壤的关键质量参数,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传统土地耕作使土壤肥力下降,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施肥和间作的耕作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逐渐成为当今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多关注于禾本科占主导地位的间作系统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而对以多年生豆科为优势种的间作系统中土壤碳、氮储量特征变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此外,磷肥在农业生产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土壤碳、氮固存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磷水平下,间作系统对土壤碳、氮储量影响的研究更是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玉米(Zea may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裂区区组试验设计,主区为两个施磷水平:不施磷(P0)和施磷(P1)。副区为五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MM);苜蓿单作(MA);2行玉米与6行苜蓿间隔30 cm间作(IMA23);4行玉米与6行苜蓿间隔20 cm间作(IMA42);4行玉米与6行苜蓿间隔30 cm间作(IMA43)。所有处理设置4个重复。从2015到2018年,研究不同磷水平下多种种植模式的生物量以及不同土层土壤pH、EC、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从2015到2018年,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显著提高MM、MA、IMA23、IMA42和IMA43的根系生物量。五种模式的根系生物量在65-799 g m-2之间,总体呈现IMA43>MA>IMA42>IMA23>MM的趋势,与MM相比,IMA43使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2-4.6倍,说明间作IMA43模式在根系生物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2)在2015-2018年间,施磷条件下,与原始储量相比,IMA42、IMA43和MA能显著提高SOC和TN储量,其中IMA43提高SOC和TN储量达5-8.9%和5.6-15.9%,固存速率分别为685 kg C ha-1yr-1和96 kg N ha-1yr-1,与MM相比,IMA43使SOC和TN储量显著增加,分别为3.49-6.59 Mg C ha-1和489-680kg N ha-1,提高了9.8-20.3%和14.4-21.9%。在不施磷条件下,IMA42和IMA43模式能显著提高SOC和TN储量,其中IMA43提高SOC和TN储量达1.9-5.7%和5.3-12.8%,固存速率为分别202 kg C ha-1yr-1和64 kg N ha-1yr-1,与MM相比,IMA43使SOC和TN储量显著增加,分别为4.39-5.97 Mg C ha-1和293-655kg N ha-1,提高了13.2-18.1%和8.5-19.5%。(3)在40-80 cm土层中,在P1条件下,IMA43的SOC和TN储量最高,在15.3-17.4 Mg C ha-1和1.48-1.70 Mg N ha-1之间,而在P0条件下,MA的SOC和TN储量高于间作模式,在14.1-15.4 Mg C ha-1和1.35-1.48 Mg N ha-1之间。说明在施磷土壤中间作IMA43模式在深层土中更具优势,在低磷土壤中单作苜蓿在土壤碳、氮固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4)作物的地上和根系生物量与生长旺季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根系生物量与土壤碳、氮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根系生物量的积累促进了土壤碳、氮固存。同时,降雨量引起根系生物量的年际间变化导致土壤碳、氮储量年际间的差异。综上所述,最优的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模式为IMA43模式,该模式随种植年限增加可以通过增加根系生物量,提高土壤碳、氮储量。在低磷盐碱退化的土壤中,IMA43间作模式可在不施磷肥的情况下增加对土壤碳、氮的固存,但施加磷肥后其改善效果更好。因此,选择最优的间作模式对提高松嫩退化草地的土壤肥力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为探索施磷和间作对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储量的长期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全球变暖及干旱、排水引起水位下降已经导致全球11%的泥炭沼泽退化,使得泥炭沼泽原本稳定的碳循环过程发生改变。水位条件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是退化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决定着碳循环各个关键过程的作用机制与强度。作为长白山地区典型的泥炭沼泽湿地,白江河泥炭沼泽具有净化水质、调节径流和改善微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对该泥炭沼泽实施了大面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最大储藏库,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来源。微生物作为土壤有机碳(SOC)周转的主要驱动者,对SOC的矿化和固持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的储存与排放,因此,关于CUE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东北黑土虽然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严重影响
以苔原带为代表的寒冷地区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键和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苔原带植被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同时苔原生态系统受氮限制明显,一旦氮素增加,不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还将通过改变植被,进而改变外源性碳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土壤的碳输入,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近三十年来,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上侵到长白山苔原带,灌木苔原退化为灌草苔原;并且该区域已监测到氮沉
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对土壤的质量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土壤氮是植物生长需求量最大的元素,土壤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研究土壤中碳氮的储量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五十年代初自然资源丰富,草原辽阔,畜牧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自然气候的变化、人类因素的影响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用现代遥感技术工具来分析和监测生态空间中的空间现象需要更多的关注。土壤,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地球的最上层,是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为了保持其可持续性功能,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土壤结构参数与太阳能(光)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种类型的反应,分别是吸收、反射和透射。在土壤参数与光能相互作用的三种反应中,反射在遥感分析和估算土壤固有性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颗粒大
黑土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土壤肥沃,质地松软,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农耕土地。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人类的耕作和生态破坏,导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退化日益加剧,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坡耕地侵蚀沟严重危害着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针对近年来侵蚀沟治理中栽植灌木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选择了6种灌木,以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
农业排水渠除了承担着灌溉和排水功能外,渠中沉积物-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能有效地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季节性冻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陆地的自然现象,并可划分为秋季冻融和春季冻融。冻融过程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剧烈影响,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原有冻融格局将被打破。本论文选择东北农业排水渠,以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秋季冻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地处高纬度地区,多种侵蚀营力复合交错,加上地形长缓以及机械垄作的影响,使得其土壤侵蚀环境十分复杂。同时,由于耕作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耕性变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是农业废物资源就地利用转化并有望遏制黑土退化、提升黑土质量的现实选择;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工草地建设的一种替代方案,是北方冬季饲草及其他用途
氮元素是构成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在叶片光合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因此叶片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NC)是衡量植物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由于其采集数据速度快,周期短,逐渐成为估算植物叶片氮含量的有效方式。在实际遥感监测过程中,受探测器自身视场角、随机分布的叶倾角和野外不同光照条件的影响,遥感探测器
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将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渔业经济作为"三农"的一部分,面临着海洋捕捞传统渔场范围缩小,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等困境。如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寻找渔业经济新引擎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渔业经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打造渔业经济示范点、科学规划建设渔港、保障水产养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