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多方力量的卷入,"转基因"逐渐从一项农业生物技术演化为一个争议性命题。本文以社会建构论和场域理论为理论资源,运用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希图在"深描"这一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寻"转基因"中多重话语权力的互动与博弈。其中,媒介话语部分以"崔方之争"为例,探析转基因议题从科学领域进入社会领域时自媒体和大众媒介如何作用,剖析在每个议题争斗的环节中不同话语如何影响议题的呈现;在官方话语的研究部分借助"两会"为窗口,体现政府话语与媒介话语的互动与博弈;公众话语方面,辅以调查问卷方式剖析受众的态度与认知,更好地理解公众话语。在"转基因"争论中,科学话语自身存在分歧和矛盾,对待转基因技术国内外暂无真正的定论。科学权威是大众媒体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报道中力挺转基因技术的专家以宣扬转基因优势和战略地位占据主导优势;而反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科学家的言论鲜见报端。这种观点的严重失衡使得专家内部的争论经由大众媒介传递呈现科学界"一边倒"景象,官方主流的支配性论述难以说服公共意见领袖以及社会公众,加之谣言和"阴谋论"等言论的传播,进一步加剧民众合理想象,扩大转基因的"不确定性"。官方话语存在双重话语的互渗,一方面以科学话语为依靠,另一方面以公众话语为落点。在"两会"中政府在回应"转基因"相关问题时,官方话语中主要凸显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善于强调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国家发展与民众利益兼顾,淡化民众和媒体聚焦的其他争议话题,在转基因知识科普方面与权威信息公开方面的话语较弱,重点话语得不到回应。这种就轻避重的话语策略对政府公信力、发言信服力均有不利影响,媒体最为强调的话题到官方话语层面却被弱化,媒体关注度较弱的话题在官方话语层面却得到突出与强调。大众传媒的话语始终占据主导,从最初的"崔方之争"中媒体人的"站队"现象到媒体实地调查转基因质问崔永元直接参与混战,大众媒体不仅为公众筛选议题,采用争议性话题和对抗性议题加剧事件发酵,有意凸显或遮蔽新闻事实,一些媒体甚至选择了一种非理性化和"去科学化"的方式,引导娱乐化新闻,凸显并强化建构了转基因的"风险"议题。公众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和科学知识普及的缺乏在话题中少有发言权,高风险社会加之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处于焦虑状态的公众更倾向于通过快速了解转基因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影响来从侧面确定其情感倾向,公众心理成了媒体议程设置的来源。公众的狂欢被无形的力量制约,舆论高涨的背后却是狂欢的孤独。在媒介报道中,来自民众的信源引用率极低,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决策模式没有重点考虑公共意见及公众的反馈,公众话语趋于边缘化。研究发现,议题转变的背后是话语权的共谋与争斗,大众传媒与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介主导了 "转基因"议题设置,政治力量的导向作用若隐若现,公众处于权力弱势地位,话语权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