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硬膜外预防性镇痛对宫颈癌患者外周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IL-2、sIL-2R、IL-6、IL-10的变化,探讨预防性镇痛对宫颈癌患者应激反应及其所致的细胞因子及术后疼痛的影响,为恶性肿瘤患者选择理想的麻醉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30例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年龄30-55岁,ASAⅠ-Ⅱ级,体重指数(BMI)18-25kg/m2,肿瘤分期Ⅰa-Ⅱa期,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及免疫内分泌疾病史,近期未使用免疫抑制剂。随机分为三组(M、S、C组):均于T12-L1椎间隙穿刺,给予2%利多卡因3ml试验剂量。M组(吗啡预防性镇痛组):切皮前20分钟硬膜外腔给予(20μg·ml-1吗啡+0.12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50ml)15ml,并接镇痛泵PCEA以5ml/h速度持续泵入;S组(舒芬太尼预防性镇痛组):切皮前20分钟硬膜外腔给予(0.5μg·ml-1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50ml)15ml,并接镇痛泵PCEA以5ml/h速度持续泵入;C组为对照组:切皮前20分钟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5ml,并接镇痛泵PCEA以5ml/h速度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当手术结束时病人清醒时硬膜外才给药注入的配方与S组一样(0.5μg·ml-1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50ml),并接镇痛泵PCEA以5ml/h速度持续泵入。麻醉诱导及维持:三组均以舒芬太尼0.2μg/㎏、异丙酚1.5-2㎎/㎏和阿曲库铵0.4㎎/㎏静脉诱导,术中以七氟烷(维持0.8MAC)、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泵入阿曲库铵0.005-0.01㎎/㎏·min维持麻醉。三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20分钟(T0)、手术开始后2小时(T1)、术毕即刻(T2)、术后一天(T3)、术后三天(T4),采静脉血5ml,测定血糖值,采用 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IL-2、sIL-2R、IL-6、IL-10。术后采用 VAS评分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 结果:(1)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失血量、ASA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预防性镇痛组在VAS评分、血糖变化及细胞因子变化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VAS评分上C组与S、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血糖在T2、T3、T4时点均升高且C组与S、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基础值(T0)比较,IL-2在T1、T2、T3时点三组患者比较均显著降低且C组与S、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基础值(T0)比较,IL-6在T1、T2、T3、时点均升高且C组与S、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基础值(T0)比较,IL-10在T1、T2、T3时点均升高且C组与S、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与基础值(T0)比较,sIL-2R在T1、T2、T3、时点均升高且C组与S、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三组患者在术后皮肤瘙痒比较,M组与 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恶心呕吐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硬膜外预防性镇痛能抑制细胞因子sIL-2R、IL-6、IL-10和血糖升高及IL-2下降。2、硬膜外预防性镇痛更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3、两组硬膜外预防性镇痛比较,舒芬太尼组优于吗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