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渔业资源丰富。近些年,污染物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太湖鱼类出现单一化、小型化现象。本研究通过历年调查数据对刀鲚(Coilia nasus)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并利用2017-2018年数据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太湖进行Ecopath建模,评估了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能量特征,研究放流种类鲢鳙的生态容量及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的
【基金项目】
: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泊增养殖技术与模式(2019YFD0900600)项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专项(2020TD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渔业资源丰富。近些年,污染物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太湖鱼类出现单一化、小型化现象。本研究通过历年调查数据对刀鲚(Coilia nasus)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并利用2017-2018年数据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太湖进行Ecopath建模,评估了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能量特征,研究放流种类鲢鳙的生态容量及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剖析刀鲚规模对鲢鳙生态容量的影响,旨在从生态系统水平上了解太湖生态系统特征、鲢鳙生态容量,为太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太湖7个年份的刀鲚体长数据可知,各年份刀鲚渔获物平均体长都低于最优体长;捕捞压力方面,除2016年接近F=M时的最优捕捞压力外,其余年份F/M值均大于最优值;从相对资源量方面,太湖刀鲚相对资源量B/B0呈现除2012、2020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最优相对资源量,且远远高于0.5Bmsy警戒线,太湖刀鲚资源量较为丰富。利用FISAT II软件进行估算,刀鲚资源量为33737.44t,资源量较大,总死亡系数Z为1.48。2.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3.973,其中肉食性鱼类营养级偏高,鲢鳙营养级为2.051。EE值范围为0.133~0.939,其中处于低营养级的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生态营养效率较低,分别为0.133、0.211;浮游动物生态营养效率较高为0.939。当前总呼吸量799.961 t/(km2·a);总消耗量为2320.373 t/(km2·a);总输出量1238.119t/(km2·a)和流向有机碎屑量3029.265 t/(km2·a),生态系统总流量为7387.718t/(km2·a)。太湖的捕捞渔获物营养级为2.603,连接指数(CI)为0.210,系统杂食指数(SOI)达0.067,Finn循环指数(FCI)为21.65,Finn平均路径长度达到3.625,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2.548。太湖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主要由两条路径完成:碎屑食物链,碎屑-底栖及浮游动物-食浮游及底栖动物生物-大型肉食性鱼类及捕捞;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小型鱼类-肉食性鱼类及捕捞;水生植物营养流为太湖生态系统分支。II-III-IV-V-VI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分别为10.19%,9.76%,12.91%,18.81%;其中从初级生产者流到各营养级的效率为11.24%,9.78%,12.99%,18.83%;从碎屑流到各营养级传递效率为10.03%,9.75%,12.92%,18.81%。系统的总传递效率为10.87%。系统进入碎屑的总流量为3029 t/(km2·a),占系统总流量的41%,超过初级生产者的生产量(2401 t/(km2·a)),碎屑组重新进入系统的量为1820 t/(km2·a),其余碎屑因矿化沉积而离开系统。3.鲢鳙是太湖增殖放流主要种类,根据测算,鲢鳙在太湖中的现存量为10.21t/km2,鲢鳙可增加至现存量的5.054倍即生态容量为51.6 t/km2。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太湖捕捞渔获物营养级随着鲢鳙生物量的增加逐渐减小。CI和SOI反映能量循环利用程度,两值始终保持稳定。FCI和FMPL在鲢鳙生物量增加过程中保持稳定,当鲢鳙达到生态容量后,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大。当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浮游动物的EE值上升达到临界值1,浮游植物的EE值0.13增加至0.23,有机碎屑EE值由0.60上升至0.63,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他功能组变化不明显。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传递效率出现增大趋势,来自生产者的营养级II的传递效率11.24%上升至14.18%;营养级III传递效率由9.78%上升至10.15%。来自初级生产者总传递效率也由11.26%上升至12.32%;来自碎屑的营养级II的传递效率10.03%上升至10.51%;营养级III传递效率由9.75%上升至10.14%。来自初级生产者总传递效率也由10.81%上升至11.12%;太湖总传递效率由10.87%升至11.38%,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可促进低营养级能量向上传递,但对鲢鳙需要保持适当捕捞,减少对高营养级鱼类的捕捞,维持生态系统平衡。4.在该模型中控制刀鲚生物量为9.49 t/km2,鲢鳙生态容量可增加至当前生物量20.22倍即生态容量为206.4 t/km2,生态系统总呼吸量为1317.291 t/(km2·a);消耗量为3205.641 t/(km2·a);总输出量为720.79 t/(km2·a);流向有机屑量为2349.016t/(km2·a);总流量为7592.737 t/(km2·a)。太湖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为2.115,CI和SOI值始终保持稳定,FCI和FMPL在鲢鳙生物量增加过程中保持小范围增长。
其他文献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金钱鱼科(Scatophagidae),金钱鱼属(Scatophagus),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部、南海和北部湾地区。金钱鱼既是食用鱼又是观赏鱼,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南方沿海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重要种类。金钱鱼盐度适应范围广,具有很好的推广养殖前景。但盐度改变会对其生长和生理生化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抗氧化系统是抵御
鱼类的营养价值和组成成分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鱼类自身因素(品种、性别、生活阶段、部位、健康状态和繁育状态等),以及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和盐度等)和饵料等外源因素[1-4]。因此,本实验以灰海马为研究对象,探究内源因素(生活阶段和健康状况)及外源因素(温度和饵料)对灰海马营养和功能性组分的影响。海马为名贵药材,探明不同阶段的营养即活性成分含量对养殖海马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设置了三个实验:1、
食物联系是海洋鱼类之间最主要的关系,鱼类食性及营养级研究是渔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与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也是南海区灯光围网和拖网的重要渔获对象。本研究选取带鱼与蓝圆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鱼类在现有环境下的食性与营养位置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带鱼δ15N值范围10.14~15.00,平均11.77;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网箱养殖、资源增殖和休闲垂钓的理想鱼种。近年来,随着许氏平鲉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受病害防控技术的限制,养殖病害时有发生,病害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以细菌性疾病最为常见。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细菌,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引起的弧菌病已被认为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
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泛的淡水鱼之一,其中大部分鲤的养殖分布在中国,年产量约为300万吨。我国有丰富的鲤科种群,如黄河鲤、松浦镜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瓯江彩鲤等,其中黄河鲤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占有重要地位。鱼类肌肉富含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等,是其营养和鲜美味道的主要来源。然而,影响黄河鲤肌肉氨基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
真蛸(Octopus vulgaris)为世界广布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真蛸具有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口感适宜,且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特点,为中国重要经济头足类。本研究选用4种真蛸常用的天然饵料: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组)、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蟹组)、四角蛤蜊(Mactra v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包膜亮氨酸(Leu),研究其对仿刺参幼参生长、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究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其后,在仿刺参幼参对Leu和异亮氨酸(Ile)最适需求量已知的条件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3个水平的包膜Leu和3个水平的包膜Ile,探究饲料中Leu和Ile交互作用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及生理
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其下游江段是指从湖口开始至入海口,湖口江段是指长江八里江段上下长约40 km的长江干流江段。河道分汊较多,江心沙洲同样不少。而且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沿岸星罗分布较多工厂,导致长江水质受到污染,水域生态压力变大。为更好的了解长江湖口江段渔业资源研究现状,利用2016及2018年的科室历史资料以及2019年在鱼类繁殖期间的4~8月对湖口江段早期资源进行蹲点调查监测。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
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
长江下游安庆段全长约237 km,整个江段由河漫滩、沙洲和低阶地组成,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安庆江段优良的水文条件和丰富的饵料生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境基础,历来是长江下游渔业资源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本文以长江安庆段为研究区域,以长江干流自然岸线、砌石岸线和碎石岸线邻近3km水域为研究范围,以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采样法对不同岸线水域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