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民间宗教是藏民族所信仰的各宗教教派体系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西藏民间宗教作为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具备混合型宗教特征,具体说,它既有佛教的东西又有苯教的东西,并且容纳了西藏民间鬼神、文化英雄、祖先、先王崇拜以及形形色色的巫术,还吸收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宗教信仰成分,基本上是一类扩散式的和自发的宗教信仰。它没有严密的宗教组织,但存在自愿团体,没有系统的教义,但有半职业或职业的巫师,为人们实施一些巫术、主持一些必要的宗教仪式。现在,要想建立一套有关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体系还比较困难,面临大量的工作。原因是在今天的西藏民间宗教信仰中,往往是佛教的思想意识、苯教的思想意识与民间的鬼魂、灵物及神灵崇拜等等观念混杂在一起,就连民间巫师们施行的宗教仪式也带有另外两个宗教的特点。对于民间信仰的原始面貌我们只能通过将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探寻,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于当代学术理论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木文主要依照国内外藏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的实地田野调查,着重对西藏中部农业区民间宗教的信仰、宗教类型、包括仪式在内的各种宗教实践活动及其历史演变脉络予以系统的阐述和研究。主要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苯教与民间宗教关系。主要结合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古代西减苯教的制度化是伴随着吐蕃王朝的确立而得以实现的,其历史下限至少当在7世纪左右。这个时期,苯教徒不仅神化王权、而且为吐蕃王朝的政治提供相应的服务,苯教师也根据王朝的不同政治与社会需要而产生相应比较复杂的职业性分工,这表明其在吐蕃王朝建立之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民族宗教”。同时,本文还特别就制度化的苯教在保留古代宗教传统方面的作用予以考析,阐述苯教与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研究佛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重点分析藏传佛教同印度民间宗教(密教)、西藏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并对历史上藏传佛教民间化的过程、特点予以表述。同时对大众的宗教趣味和态度、藏传佛教的民间取向、莲花生在藏传佛教民间化过程中的作用、伏藏与民间信仰等四个方面也作了讨论。第三章主要基于田野作业材料而对西藏中部地区农村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中的神魔分类加以阐述,揭示西藏农业区域民间宗教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认为在西藏的信仰世界中,西藏的系统宗教如佛教、苯教同民间宗教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佛教与非佛教的信仰往往并行不悖,佛教做不到的地方,民间宗教可以填补,反过来,民间宗教缺乏终极关怀、缺乏触及心灵深处的思想,而佛教正好予以弥补。佛教的神灵与民间宗教信仰的神灵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功能,为其信仰者心灵的不同需要提供服务。第四章对于西藏民间宗教最突出的表现:地域神崇拜及其相关民间宗教仪式进行分类、归纳和研究。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互相对证,来阐述和分析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系统宗教对于民间宗教的影响。认为地域神可根据民间宗教崇拜形式和民众所赋予的性质,而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是民间地方保护神,代表神灵是“域拉”(yul-lha)和“结拉”(skyes-lha);第二类是区域地方标志和象征个人灵力源泉的地域神,代表神灵是“希达”(gzhi-bdag)、“战神”(dgra-lha);第三类是作为地方神力消解因素的地域神,代表神灵是萨达(sa-bdag)和鲁(klu);第四类地域神是特定空间合力神和特定保护神,代表神灵有“五守舍神”(vgo-bavi-lha-lnga)以及西藏宗教中一些著名的组合神如班丹拉姆(dpal-ldan-lha-mo)、白哈尔(pe-har)等。第五章重点探讨民间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藏族灵魂观念及其相关仪式,主要根据苯教和藏传佛教的相关仪轨文本进行讨论。我们这里特别对于仪式中的重要器物“垛”和“侣”的使用进行文本分析,还针对民间普遍施行的招魂仪式和驱魔仪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系统介绍了藏族民间的一种被叫做代洛(Das log)的“还阳者”信仰。第六章对于民间宗教中使用的御邪术及其护身符、咒符进行研究,重点解析了各类由寺院印行的纸本或纺织物本护身符,同时也涉及一些民间独特的御邪工具,着重列举一些典型实例并予以分析。第七章主要研究和分析西藏民间组织类型和宗教权威,特别研究了民间宗教组织“几都”、“却卓”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同时还描述了西藏民间一些组织性的宗教活动,并将其同台湾学者提出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结合加以讨论。第八章重点讨论西藏巫师的身份、类别、社会等级以及社会作用,并提供了民间宗教在现代城市中发生变迁的实例,探讨了藏族巫师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社会如何发生其影响和作用,还附上作者对于一位卫藏地区巫师(灵媒)访谈的实录。第九章主要对于西藏流行的占卜术加以概述,并对于其中三类占卜术:鸟鸣占卜、鹘子占卜和西藏九宫占(Sme-ba-dgu)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