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掀起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让更多的翻译研究者把注意力投向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事实上,文化是加强民族间交流和理解的纽带。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鼓励更多的汉语典籍翻译成外语,意在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理念,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警世通言》是我国明清小说集“三言二拍”中的一部,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奇闻异事和民俗风情等,由杨曙辉及杨韵琴合作译为“Stories to Caution the World”,出版于2005年。其传播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既是有趣的消遣读物,又是了解我国明清时代的社会与风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本论文拟对《警世通言》英译本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陈可常端阳仙化》以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五个章节中的诸多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化专有项是指具有某个国家或某种文化特色的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造成理解困难的语言表达,包括一个文化特有的物质、社会风俗、语言习惯等等。文化专有项是一个文化特色的展现,它翻译的成功与否对目的语读者了解和欣赏源文本中的源语文化至关重要。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上颇费心思,值得研究。艾克西拉认为有11种方法可以用来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本研究根据所选文本中文化专有项的收集整理,对照归纳了其中的10种翻译方法进行本文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分析。本文依据描述翻译学理论,对译者的翻译方法不去作翻译质量优劣的评判,而是将其翻译放在对应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译者做出翻译选择的动因。本文在对源文本中相关文化专有项及其英译策略的数据统计和动机分析,推断出该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倾向于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从而让外国读者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在《警世通言》五个章节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了收集、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所筛选的语料进行了数据统计,统计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重复和语言翻译,体现了明显的异化倾向,其原因可推断为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以促进其在目标语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促进国外读者更多地接触了解源语文化。在笔者对该文本翻译影响所做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该译作自出版以后引起了小范围国外读者的兴趣,其中一些读者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因此,从《警世通言》译本所产生的影响来分析,可以得知该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引起了一些关注,这也有利于我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