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不仅是各种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也是各族人民自我认同的文化基因。随着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已有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等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7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文化传播交流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巨变,原有的民族国家区域性的文化秩序也在发生着深刻急速地变化,很多矛盾开始凸显。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立足于潍坊非遗的现状,试图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潍坊非遗的历史沿革、基本属性、保护现状与利用前景,以期找到并解决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保护发展模式和参考框架,从而为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作者从基础理论和实用价值两方面出发,对现阶段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展利用等情况进行研究,着力构建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际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框架。这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同时也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论文的写作结构大致如下:绪论部分和第一章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范畴及基本定义,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要阐明的相关问题以及潍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历史沿革,保护与利用的互动关系,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三两章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创新点与突破点。第三章从保护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潍坊“后申遗”时期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学理性地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复杂关系和疑难问题,并在此宏观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对策与方案;第四章基于保护性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相关元素的利用现状,结合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各项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的合理利用的策略,力图为“后申遗”时期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提出建设性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