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滨水地带再开发的转型过程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以来,国际大都市的滨水地区都经历了城市复兴过程,昔日破败荒芜的滨水地区转变成为居住-工作-休闲融为一体的时尚场所,重新受到居住者、投资者和旅游者的青睐。伦敦、纽约、巴赛罗那和汉堡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实践表明,滨水地区复兴已经成为城市竞争中最重要的营销品牌之一。   在国内城市中,上海滨水地带的城市开发活动和规划控制实践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城市经济正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大,上海中心城区的滨水地带不仅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出现逆城市化的明显衰退,反而是城市的形象区域所在;特别是苏州河经过环境综合整治以后,沿线的土地迅速升值,因此政府、市场主体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必然更加复杂,冲突也更为激烈。苏州河滨水地带的再开发启动较早,在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之后,目前上海市已对苏州河滨水地带建立了全面的规划控制框架以引导滨水地带的开发建设活动,以协调再开发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保障社会公平。   本文在对国内外滨水地带再开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从公共政策视角系统地回顾苏州河滨水地带再开发的政策变迁历程,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归纳推动滨水地带再开发的动因,总结了苏州河滨水地带再开发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各自所代表的立场,选取增长联盟理论和城市政体理论来解析市区两级政府、市场主体和市民社会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和各自行为选择的合理性;最后通过调研的大量案例验证了苏州河滨水地带再开发在空间形态控制、岸线公共开放控制、滨水地带功能定位三方面的转变。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针对传统建筑研究的兴起,民居研究越来越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本文以移民的角度来研究复杂条件影响下的两湖民居。全文通过对湘鄂交界地区民居大量的
《大上海计划》(the Greater Shanghai Plan)是近代上海最早,也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都市计划,对于都市计划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大上海计划》及之后系列都市计划的实
城市色彩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而当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城市色彩问题。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提高,迫切的需要对城市色彩乱象进行治理,因此近几年的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此次地震中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部分城镇和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   灾后重建面临时间
高校规模的扩大、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校园空间发展的新趋势,使得高校边缘空间的功能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高校与城市联系的前沿地带,它已不仅仅是对校园空间的限定,还被赋予
二十世纪末,德国汉堡市开始了“港口新城”项目,对位于内城的老港口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改造,改造后将会使内城面积扩大40%。这一项目涉及到内城更新、滨水区再开发、历史建筑的保
随着国家文物局“十一五古遗址保护规划”确定建设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内6个城中村面临异地安置。在这些城中村安置过程中,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城中村安置区被城市隔离,
本文以城市行政中心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背景,探讨在当前社会背景持续转变和城市的急速更新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形象重新定位等因素对城市
学位
我国是世界老年痴呆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但目前社会各界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养老需求还未引起广泛重视。由于患者的病理特征,与普通老人相比他们对建筑空间有着特殊的需求,但我国目
近年来“生态住区”、“健康人类住区”等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响亮,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良好的人类居住环境除了要有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外,还要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