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居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十三位。目前膀胱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病理活检,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膀胱癌具有易复发和进展的风险。因此我们通过研究SMARCC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异常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进一步了解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30例膀胱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居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十三位。目前膀胱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病理活检,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膀胱癌具有易复发和进展的风险。因此我们通过研究SMARCC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异常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进一步了解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30例膀胱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SMARCC1的表达差异。免疫组化方法分析54例膀胱癌石蜡标本中SMARCC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TNM等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MARCC1在人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及6种膀胱癌细胞系(SW780、5637、T24、UMUC-3、TCCSUP、J82)的表达水平并筛选出2株高表达的特异性细胞系(SW780和UMUC-3)。为了观察SMARCC1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特异性敲低SMARCC1在SW780和UMUC-3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试剂盒法检测SMARCC1的表达水平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敲低膀胱癌细胞中KPNA2、NUP153及NUP50的表达后,WB法检测SMARCC1在膀胱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的表达差异。运用蛋白免疫共沉淀方法检验SMARCC1和KPNA2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终建立裸鼠成瘤模型,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例,检测敲低SMARCC1表达后裸鼠体内成瘤大小的差异。结果:30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的RT-q PCR结果显示,26例膀胱癌组织中SMARCC1的表达明显高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54例膀胱癌样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MARCC1的高表达与T分期呈正相关,与总体存活率(OS)负相关。RT-q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SMARCC1在SW780和UMUC-3膀胱癌细胞系中较SV-HUC-1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CCK-8实验发现,下调SMACC1表达可以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检测,敲低SMARCC1的表达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和G1/S期阻滞,Transwell实验显示SMARCC1的低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在膀胱癌细胞系中下调核转运相关蛋白KPNA2、NUP153及NUP50的表达后,SMARCC1的入核水平降低。免疫共沉淀的结果证实,SMARCC1和KPNA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证明在皮下接种肿瘤细胞24天后,敲低SMARCC1表达的实验组动物,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肿瘤。结论:SMARCC1在膀胱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升高,SMARCC1的高表达与膀胱癌的T分期呈正相关并提示不良预后;敲低SMARCC1表达后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和G1/S期阻滞;KPNA2可与SMARCC1相互作用并介导其入核发挥生理学功能;下调SMARCC1的表达降低其体内致瘤风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与骨骼接近的弹性模量、优异的机械强度,并且没有生物毒性,是目前骨科植入物的常用材料之一,但因其生物惰性不利于与周围骨组织结合,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杜仲多糖锶(strontium Eucommia ulmoides polysaccharides,Eup-Sr)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活性络合物,
目的评价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本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入院并诊断为白内障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Phaco+ICL)的患者40例共56只眼,其中试验组(4-11℃)28只眼,对照组(约24℃)28只眼。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睡眠障碍,越来越多疑诊患者被转诊到睡眠诊所。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且高效的筛查工具。GOAL问卷是一个新的简易问卷,本研究旨在评估GOAL问卷在疑诊OSAHS患者筛查中的作用,并将其与Epworth嗜睡量表、STOP-Bang问卷和NoSAS评分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睡眠中心就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融合训练对融合功能的促进作用。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JSIEC)确诊为达到手术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17例,仅行手术治疗;第二组15例,手术后进行集合卡片融合训练,融合训练采用集合卡片训练方法;利用条形三棱镜以及同视机测量2组病人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的视远(5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占全国所有新发肿瘤的7.1%,死亡率约占全国所有肿瘤死亡率的10%,发病率及死亡率常年居于高位。在组织学上可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EC在发病早期无
吸烟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相关,香烟烟雾中的致癌物多环芳烃,是芳香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途径的激动剂,其中属芳香烃受体阻遏物(Aryl-hydrocarbon receptor repressor,AHRR)是吸烟导致的DNA甲基化改变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最为敏感的基因之一。AHRR的表达进一步加重了吸烟导致的炎症反应。炎症促进了色氨酸(Tryp
目的:使用二代基因测序的方式检测MPN患者JAK2、CALR及MPL等驱动基因和ASXL1、TET2、TP53等非驱动基因突变分布情况,得出基因突变状态与MPN疾病表型、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联系,辅助完成MPN的精准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等。方法:使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检验报告系统、影像及图文报告系统获取包括详细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及病理检查结果等临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粘膜的上皮癌,在东亚和东南亚尤为流行。据报道,中国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3例/10万人,五年总生存率为61%。EB病毒已被证实为NPC的主要的致病因子,因此有效的EBV人群筛查在早期NPC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PCR分析血浆EBV DNA被认为是检测EBV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其检查结果在实验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近,抗EBV抗体的血清学
目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利钠肽受体3(NPR3)基因在髓母细胞瘤(MB)患儿中的表达,分析NPR3相对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特点及生存时间的关系,探讨NPR3可否作为临床指导MB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标志物,为以后重新定义MB预后危险分层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证实为MB的患儿病例。收集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