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斑酷大蚕蛾基础生物学与生殖行为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k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斑酷大蚕蛾(Cricula variabilis)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酷大蚕蛾属(Cricula),又名异斑小字大蚕蛾,是一种新型的阔叶树害虫,其主要寄主为中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由于国内暂无该害虫的相关危害报道与基础生物学研究,本研究旨在掌握异斑酷大蚕蛾虫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为后续林间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对异斑酷大蚕蛾雌雄特征的区分、世代与年生活史、幼虫龄数与最佳分龄指标、成虫生殖节律4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结果如下:(1)描述了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异斑酷大蚕蛾末龄幼虫、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通过对蛹和成虫性别特征比较可知,雌虫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腹节,且第8腹节不愈合,雄虫生殖孔仅位于第9腹节上,且生殖孔两侧有瘤状突起。雌性末龄幼虫头壳的蜕裂线附近浅色区域较多,雄性浅色区域较少,且雌性后唇基区域的颜色较雄性更浅。雌雄成虫差异较大,雄虫触角羽状,前翅一般无透明斑或透明斑很小;雌虫为近丝状的羽状触角,前翅有三个较大且连续排列的透明斑。经过对30对雌雄蛹的测量后,发现在蛹长、蛹宽与蛹重等体型数据上,雌雄蛹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异斑酷大蚕蛾一个世代共77.86±1.09 d,幼虫期最长,占整个世代的49.91%,1龄幼虫的历期5.86±0.02 d最短,6龄幼虫历期7.67±0.11 d最长,每龄历期与虫龄呈正相关关系;蛹期占29.44%,卵期占14.46%,成虫期占6.19%。其中雌蛹及雌成虫的发育历期均长于雄性。经调查发现异斑酷大蚕蛾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无世代重叠现象。其中第一代害虫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世代最短,种群数量最多,其危害也最为严重;种群数量最低的为第二代害虫,其危害最轻;第三代害虫世代最长。第二代成虫在12月上中旬产下第三代虫卵并开始越冬,越冬代的虫卵在2月上旬开始孵化。(3)通过观察异斑酷大蚕蛾的各虫态发育特征,掌握了幼虫各龄形态特征及区分方法。在室内进行饲养观察,通过测量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指标并计算Brooks指数和Crosby指数,结合线性回归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确定最佳分龄指标。幼虫共6龄,每个龄期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运用Dyar法则与Crosby生长法则验证了头壳宽是幼虫最合理的分龄指标。通过对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分龄指标的进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头壳宽的指数、二次、三次线性方程来划分幼虫龄期的效果较优,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3 8x~2-0.026 2x+0.735 8(R~2=0.996 5)、y=0.5726e0.340 4x(R~2=0.995 6)、y=0.001 5x~3+0.087 9x~2+0.021 8x+0.697 6(R~2=0.996 5),头壳宽是幼虫分龄最合适的指标。(4)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暗周期L:D=12 h:12 h饲养异斑酷大蚕蛾成虫,对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及数据分析。异斑酷大蚕蛾不同性别的羽化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成虫羽化全天可见,78.49%的雄虫在暗期羽化,91.01%的雌虫在光期羽化,雄虫早于雌虫羽化。雌成虫求偶高峰期在5:30–11:30,交尾高峰期在7:00–10:30,1日龄雌虫即可进行求偶且生殖行为最为活跃,雌虫的求偶(交尾)高峰期、求偶(交尾)率和求偶(交尾)时长均与日龄成负相关关系。相同生殖状态下雌虫平均寿命大于雄虫,但是不同处理雌雄成虫寿命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雌虫无论是否交尾均会产卵,交尾雌虫的产卵率、产卵量和产卵天数都比未交尾雌虫多。结果表明异斑酷大蚕蛾雌虫主要在白天羽化,雄虫主要在夜晚羽化。成虫的求偶交尾等行为主要在暗期进行,羽化初期雌虫的生殖行为更活跃。
其他文献
吡喹酮是一种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绦虫及吸虫感染的抗寄生虫药物。目前,只有日本制定了吡喹酮在水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本实验研究了吡喹酮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为制定吡喹酮在水产动物体内的MRL和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了吡喹酮及其主要代谢物4-羟基吡喹酮在草鱼血浆和肌肉(鱼+皮)中的LC-MS/MS分析方法。吡喹酮、反式-4-羟基吡喹酮
学位
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作为速生树种之一,目前有关其速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还很少。植物细胞的生长受到细胞壁的限制,扩展蛋白(expansin,EXP)是一种细胞壁生长调节因子,在细胞壁修饰和细胞扩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将黄梁木NcEXPA8蛋白与拟南芥26个EXPA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发现NcEXPA8与拟南芥的EXPA蛋白的A亚
学位
木材是地球上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构成要素是次生细胞壁,约占木材总成分的90%-95%以上。次生细胞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其中半纤维素是仅次于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相当的主要成分。木聚糖是双子叶植物和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次生壁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维管植物的木聚糖分子具有相同的β-(1,4)糖苷键连接的D-Xyl残基组成骨架,骨架结构的修饰则取决于植物组织和物种。现阶段,不
学位
红椿(Toona ciliata)是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的落叶或半落叶乔木,作为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濒危植物,其面临着生境破碎化,乱砍滥伐等导致的衰退现象,对于红椿天然种源的遗传保护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及理论模型模拟两种手段对红椿分析我国天然分布区范围内的群体遗传变异。对于分子标记的研究,通过细胞核ITS标记与线粒体标记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
黄梁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材质细密。快速的次生生长主要依赖于维管形成层的细胞活性,包括形成层细胞增殖和形成层细胞分化。然而,木本植物次生生长与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特别是如何精准获取形成层细胞仍然是一道技术难题。因此,在精准捕获木本植物形成层细胞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挖掘参与次生生长与发育调控的关键功能基因,可以从分子水平解析木本植物次生生长与发育的调控
学位
团花(Neolamarckia cadamba(Roxb.)Bosser),又名黄梁木,茜草科(Rubiales)黄梁木属,落叶大乔木。产于广东、广西和云南,国外分布于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因为其生长迅速,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本研究以中国地区分布黄梁群群为材料,在对团花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各种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遗传分化及种源遗传谱系进化关系,
学位
楸树(Catalpa bungei)作为我国北方的珍贵用材树种,材质较好且分布范围广泛。现阶段,有关楸树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较少,导致其经营管理过程的科学性不足,同时,尽管楸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相关研究很多,但是大多只关注某一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育技术体系。因此,及时开展楸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及其配套关键培育技术(立地选择、施肥技术、修枝技术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河南洛宁楸树人
学位
巨桉人工林在江西赣南具有较强气候适应性和病虫害抗逆性。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能与巨桉根系形成共生结构,帮助其在不利环境中适应和生长。了解巨桉根系AM真菌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能够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赣南地区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了不同林龄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根系AM真菌侵染状况,并利用高通量测序
学位
黄野螟是一种危害极重的食叶害虫,取食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eiro)Sprenger),该虫爆发时,数日便可将被害树的叶片吃光,严重影响产量和结香质量。本研究以黄野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的功能,以期为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找寻有潜力的杀虫靶标提供新思路,为土沉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N
学位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木本油料树种,其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用处广,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国家积极发展油茶产业,对保障粮油安全,缓解耕地压力,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大意义。提高油茶产量与质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光合效率决定其产量和质量的形成。因此,阐明油茶光合产物分配、调运和储存特征,研究差异性因子,并筛选关键基因及功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岑软3号和湘林210两个国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