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散文学作品的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国佬》通过虚实结合,融故事、史料、诗歌、神话于一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华裔移民的英雄历史。他们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公正的对待,而是被美国社会边缘化,沦为他者,饱受歧视和压迫。作为华裔美国人中的一员,汤亭亭坚持认为华裔美国人应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充分享受平等的美国公民权利。因此,作者力求通过文化书写来争取华裔在美国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以及构建华裔独特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包括价值观,语言,家庭形式,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五大成分,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产物。文化身份问题与现实中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根据某种政治或文化目的进行建构,这也就是华裔美国作家力图建构自身独特文化身份的目的所在。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可以通过重塑异国文化中具体的意象,实现对文化身份的重构,以达到某种政治或文化领域的目的。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译者在重构源文本中具体的意象时,对目标文本中华裔的文化身份也进行了重构。本文主要以《中国佬》中华裔人物从丧失身份,沦为他者到极力寻求自我独特身份的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目标文本与源文本的对比分析,考察了目标文本中对人物的名字,住所,生活习惯,语言以及精神世界的诗歌,神话故事的重构。最后得出结论:在肖章锁《中国佬》译本中,译者对源文本的漏译,理解错误,以及文化身份意识的缺乏,造成了目标文本中华裔文化身份重构的失调。其中包括他者身份的淡化,以及美国身份的不完整,这凸显了华裔作品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显著差异。由于中西文化两个语境的不同,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内部的部分差异不可避免。但本文在后殖民文化身份的意识下,对文本中许多实例进行了相应调整和修改,这表明在目标语境中尽可能地呈现华裔特殊的文化身份是可行的;此外,本文还分析归纳了译者重构失调的原因。以上对于翻译学领域和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研究领域都有着启发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