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X-Stop)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2、通过对术前、术后腰椎正侧位片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内径的测量比较,分析X-Stop系统与Wallis系统植入后对腰椎结构的影响变化,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应用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X-Stop)治疗且术后随访时间大于2年的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共91例,其中男32例,女59例,平均年龄(56.6±10.3)岁,诊断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score,VAS)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2、应用X-Stop系统(A组)治疗L4/5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2例,年龄(54.5±11.8)岁;应用Wallis系统(B组)治疗L4/5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2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48.4±13.6)岁。均于术前、术后2周内行标准腰椎侧位X线片检查,由三名非手术人员分别进行测量观察,应用Photoshop CS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进行数据采集,取均值。采集测量的数据内容包括:(1).L4/5节段Cobb角度变化:侧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上终板垂线之间的夹角;(2).椎间孔横径(纵径)/L5椎体后边缘高度:椎间孔横径(矢状径):为L4椎体后下方与L5椎体后上方连线,至上下关节突连线中心点的距离;腰椎间孔纵径(上下径):为L4椎弓根下边界中点至L5椎弓根上边界中点的距离,并分别求得其与L5椎体的后边缘高度的比值;(3).椎间隙高度/L5椎体后边缘高度:L4椎体下边界与L5椎体上边界的垂直距离,求得其与L5椎体后边缘高度的比值。结果:1、本组91例患者中,5例单纯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植入,未予以减压或髓核摘除;4例与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应用,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的相邻节段植入X-Stop系统;其余均行扩大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予以植入。随访时间平均34.3个月(20-52个月),其中3例患者术后残余轻度腰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腰椎屈伸活动时出现弹响,无明显疼痛及神经刺激症状;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假体脱出,行手术予以取出,随访34个月无临床症状;2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假体向棘突后方脱出,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特殊治疗。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5.74±0.99,末次随访0.65±0.87,P<0.05);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13.46±2.75,末次随访27.46±1.40,P<0.05),JOA评分的改善率为90.1%。2、A组术后Cobb角、椎间隙后高度/L5椎体高度、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L5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变化,成增大趋势(P值分别为:0.016、0.000、0.001和0.001);B组术后Cobb角、椎间隙后高度/L5椎体高度、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L5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变化,成增大趋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和0.000)。A、B两组间比较术前、术后变化,Cobb角(P=0.168>0.05)、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P=0.884>0.05)、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P=0.566>0.05)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间隙后高度/L5椎体高度存在组间差别(P=0.002<0.05),椎间隙后高度在两种不同动态稳定系统植入后变化的趋势不同,其中A组椎间隙后高度增加趋势更大。结论: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X-Stop)能够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可以增大椎间孔的面积以及椎间隙的高度,能够起到松弛神经根、恢复腰椎正常生理结构的目的,其手术操作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