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现代管理学、系统论、教育评价学与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教育成就公平、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统计特征、重要教育指标数据的国际比较等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的状况。首先,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基础上,以CIPP为概念模式,构建了理论层面的区域教育指标体系。采用PLS-SEM对指标体系进行维度验证、指标筛选及权重计算,确定了适用于实证量化的指标体系。根据C. Guinot等人基于PLS-SEM提出的复数据表分析法,构造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测评模型。通过计算综合指数,对各省区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排序和比较。采用聚类分析对省级层面的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现况及特点进行总结。并考察了江苏省基础、高等教育在全国省级区间的位置。其次,对我国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世界银行教育基尼系数公式,测评了全国和江苏省1982~2008年教育成就公平状况。通过对教育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考察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教育成就公平在逐步改善;发展因素仍是影响教育成就公平的首要原因,其次为性别因素。再次,以UNESCO世界教育指标体系为理论框架,选择相关指标,构造我国教育系统PLS-SEM。分别对省域基础和高等教育系统统计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区域教育系统内部关系。最后,选择经费投入、教育参与及教育产出三类中的重要教育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及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在低水平徘徊;小学及初中毛入学率已与发达国家持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已赶上甚至超越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但学前及高中教育与同发展水平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成人识字率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并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指数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仍低于泰国和巴西;平均受教育年限及教育公平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也逊色于同发展水平的泰国。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区域教育评价为抓手,引导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视教育指标研究,建立教育指标信息资料库;引入教育政策评价,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建立教育问责机制,保障区域教育优先发展;及提升江苏教育发展水平三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