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拟以古、今医家诊疗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较为全面地搜集历代有关治疗不孕症的文献,侧重从其辨证论治,特别是有关方药运用经验方面,给以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古今有关不孕症治疗的方药经验,探讨其演变和递嬗关系,以为探索从病证角度整理方药规律提供方法学思路,为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为探索高效方药提供经验依据。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现代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古代文献研究。本次研究查阅了有关不孕症报道的大量文献,其中收集现代中医及中西医临床报道等文献319篇,查阅了有关不孕症古籍161本,其中收集到不孕症治方有关条文共897条。现代文献调查发现,本病以子宫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为主因,临床以附件炎、闭经/稀发月经、黄体功能不全、输卵管阻塞、子宫发育不良为常见。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于湿热、寒凝、痰阻、瘀血等病理因素导致瘀阻胞络;脾肾两虚,肝气郁滞,冲任失调等引起脏腑经脉功能失调所致,其中肝肾精血不足尤为重要。中医治疗不孕症的基本大法可概括为补肾养肝健脾,祛瘀化痰除湿。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滋肾养肝疏肝;黄体不全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补肾温阳,养血健脾与疏肝;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活血化瘀和补肾;免疫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及清热活血;卵巢囊肿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滋阴养血和祛瘀除湿;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祛瘀通络、软坚消癥、疏肝行气。中医周期疗法是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和现代医学关于月经和生殖生理的知识提出的按月分阶段干预的方案,即经后期因经后血海空虚,阴血不足,治以滋补肾阴、填精养血、调冲为主;排卵前期治以滋肾阴为主,稍佐活血之品,促使卵泡发育;排卵期治以补肾通络为主以促排卵;月经前期治以补肾养血、佐疏肝活血通络以助受孕;行经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以因势利导,祛瘀生新。对古代文献中病因考察发现,不孕症涉及到内伤、外感及不内外因等方面,“虚、损、寒”是引起不孕症的主因,气血不足和寒客胞宫为主要机理,寒客胞宫、胞宫虚寒、气血两虚是最常见的证候。不孕症伴见的症状涉及到妇科和内科病症范畴,其中月经不调、带下及崩漏是古代不孕症的主要伴随症状。不孕症所涉脉象达20种之多,其中以弱、细、涩、弦脉多见,且多为复合脉形式,其中以弱涩脉象最多见。对不孕症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发现,古方配伍涉及补益、活血化瘀、解表、温里、清热、祛湿、理气、收涩几大类,主要集中在补益、活血化瘀、解表、温里、清热五类,提示古代不孕症治方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补益+温散/清热+活血化瘀”。从分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涉类来看,各证组方主要是围绕健脾益气、养肝滋肾、温阳祛寒、解表散寒、活血祛瘀、理气行滞、化痰祛湿、清热等多法的选配,但配伍重心有所不同,其中“健脾养肝滋肾”的运用最为重要。古代治疗不孕症的方剂所涉及的剂型以丸剂为主,其中丸剂又以蜜丸为最多用;有关丸药则以食前或空心服为主,餐后服用较少;特别送服方法中以酒或米饮送下最多见。外用法中纳阴户和温脐法是古代治疗方药的特色性内容,所用方药大多以辛温芳香通散药为主,具有散寒暖胞、辟秽化浊、通畅气血助循环以及助药力透皮等作用有关。酒剂也比较常用,配方以滋补阴血为主,属于保健酒类。该剂型有效成分比较容易溶出且服用方便,酒也能祛寒活血,对于虚寒类患者可能是有益的。结合现代不孕症的发病类型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发现,西病的病因类型与中医病机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无排卵型和黄体功能不全不孕症均以肾虚为主;输卵管阻塞性和卵巢囊肿型不孕症则主在气滞血瘀;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则主要在于肾虚,兼有肝郁和血瘀;免疫性不孕症主要是阴阳失调,也与肾虚与肝郁等密切相关。对古今不孕症中医治疗中涉及到的证候类型进行归并后可以发现:古代不孕症主要有寒客胞宫、胞宫虚寒、气血两虚、痰湿闭阻、寒凝血瘀、冲任虚损、寒湿闭阻、肾阴不足、精气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冲任伏热等证,但以寒客胞宫、胞宫虚寒、气血两虚三证最多见;现代不孕证主要有湿热闭遏、痰湿阻滞、肝胆郁热、肝郁血瘀、脾肾虚衰、肝肾血虚、冲任不足、瘀阻胞络、寒凝血瘀基本证以及血瘀肾虚、肝郁脾虚、肾虚肝郁、痰凝血瘀等常见复合证;其中以脾肾虚衰、肝郁血瘀,痰湿阻滞证最为多见。古今关于本病证候的认识大体相近,但古今在常见基本证候上有气血两虚、寒客胞宫和肝肾不足、痰凝血瘀的偏颇。本文还对古今中医治疗不孕症的辨治方药经验进行了比较,提出关于不孕症的中医肾阳虚、肾阴虚、气血两虚、肝郁、痰湿、血瘀、寒凝、湿热八种证候类型及其相应的治疗方药;还对古今经验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不孕症中医古代治疗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其值得今人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