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重要的转折期,也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学院产生之前有几种美术教育模式是并存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作坊模式,行会控制着每个同行作坊的生产、教育等活动。作坊的师徒制度严格,教学内容丰富,均围绕手工技艺展开;培养目的是对艺徒进行纯技艺性的训练,让技艺传承;教学方法是传统的口授和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均受过这种训练。除作坊以外,承担艺术教育职能的还有:“学校”和“艺术家俱乐部”,“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内容是艺术家们进行技艺交流,争鸣艺术。“学校”并不是现在意义的学校,一般拥有大量的杰出艺术作品,学子们主要在那里进行临摹、观察、这些杰作,目的是提高画技,进行艺术熏陶。自古希腊起造型艺术和艺术家地位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思想影响,艺术家们渴望地位的提升。在1434年,人文主义者兼艺术家阿尔贝蒂的著作《论绘画》出版标志着新艺术观的形成,造型艺术与人文学科接轨,艺术及艺术家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怀疑。到16世纪初,一些知名的艺术家纷纷将自己画室更名为“学院”,以此与手工作坊模式的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但这并不是正规的“美术学院”,因为这些所谓的“学院”教育模式不成体系。直到1563年,意大利画家兼艺术史家瓦萨利在佛罗伦萨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美术学院——“迪塞诺学院”。后来相继在意大利境内外成立了美术学院,并逐渐走向成熟,对后世美术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我们可看出:政治、经济的支持是其物质和政策基础;人文思潮起到了意识导向的作用;艺术家对社会地位的强烈要求是艺术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艺术发展的软环境是行会作坊——美术学院转变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作坊模式和学院模式各自培养目标和职责明确,在演变过程中,相当长时期内并行不悖;从美术教育内部运行规律看,作坊体制陈旧,被美术学院取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这些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发展遇到的相应问题:首先,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存在“跨越式发展”弊端,造成机构臃肿,缺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其次,传统美术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再次,师范性美术教育,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和美院美术教育培养各自目标模糊,各自培养模式混同;最后,由于对西方美术学院教学体系长期以来全盘接受,导致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教条化、片面化、僵化。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学院演变过程的研究,结合我国美术学院的教学现状,借鉴由行会到美术学院的发展经验,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创新课程设置和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推动美术创作,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