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坦·弗洛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作品。她的作品语言优雅、流畅、用词审慎、灵活、生动。吕叔湘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诗人、作家,他翻译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伊坦·弗洛美》也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经典。吕译文语言自然、优美、措辞准确、生动,诗意化的翻译悦耳动听。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社会学理论被广泛引用到翻译研究中。皮埃尔·布迪厄的Habitus(惯习)概念,影响力卓越。他指出惯习是“定势系统”(system of dispositions)。西米奥尼将译者惯习分为人生来就有的社会惯习和特定领域而习得的职业惯习。译者的译本选择和译文风格及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这两个惯习的影响。译者的文本选择和译文的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这两个惯习的影响。 本文借鉴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场域”,从译者的社会惯习和职业惯习出发,对吕叔湘的中译本《伊坦·弗洛美》进行分析,主要解决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吕叔湘作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诗人、作家,这些身份如何构建他的语言惯习?2)他的社会惯习和语言惯习又是如何影响他的中译本《伊坦·弗洛美》的翻译选择?本论文的结论是,汉语语言学家兼译者的身份,使得吕叔湘形成独特的语言惯习,因而在《伊坦·弗洛美》的翻译中,吕选择了具有口语化和音韵节奏的语言来展现汉语之美,他的归化翻译也再现了原文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