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关系,寻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有效的农村教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当地向外地、由农村向城镇的单向转移,其内涵包括职业、劳动生活区域、居住区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农村教育是指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各级各类教育。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明显过剩,因此,必须尽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缺乏、观念落后等,严重制约着其合理有序转移。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看,还存在着转移严重不足、层次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等问题,这都与农村劳动力质量偏低相关。在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分析,揭示出发展农村教育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推进力量。但总的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还存在着诸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亟待加强、农业推广质量有待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重视不够、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农村教育为之服务。因此,为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速其合理有序转移,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创新,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农业推广事业、加强农民工教育与培训、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