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血管、胆道等副损伤的应用价值。2.探讨基于CT、MRI多模三维融合成像联合术中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收集2017年01月至2017年08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1例病人资料,术前构建胆囊、肝脏、腹腔动脉系统、肝中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手术评估及手术方案规划;术中使用PINPOINT荧光成像系统;三维模型于术前观察胆囊动脉变异、肝中静脉及门静脉有无胆囊床显露情况;术中荧光成像观察胆囊管及肝外胆道荧光显影情况,有无动脉损伤;术后围手术期疗效评估指标统计;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收集从2017年01月至2018年04月共4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资料,使用MI-3DVS系统构建基于薄层CT、MRI数据的三维融合模型;所有病人在术前24h注射ICG,其中行解剖性肝切的病人分正显法和反显法于术中外周静脉或目标门静脉注射ICG;观察(1)术前CT、MRI病灶侦测情况;(2)CT、MRI三维融合重建成像及术前规划情况;(3)术中ICG荧光成像的病灶侦测情况;肝脏荧光分段成像情况;分析围手术期疗效相关评价指标。结果1.51例病人中胆囊动脉常规起源者43例;胆囊双动脉供血者3例;变异右肝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者4例;胆囊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者1例;胆囊床可见裸露的肝中静脉分支3例。解剖前胆囊管、肝外胆道显影例数分别为45、40例;解剖后,胆囊管显影及肝外胆管显影均为49例,2例未呈现荧光成像;术中无动脉及胆管损伤。2.41例病人均成功完成三维重建和可视化观察,基于CT数据可获取门静脉、肝静脉4级分支情况,基于MRI数据可获取肿瘤准确的边界情况,融合后的三维模型可清楚显示肿瘤与肝内血管主干及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血管受压、受侵犯的部位和程度。术前标准肝脏体积(1232.87±255.82)mL、模拟切除肝脏体积(279.92±189.50)mL。术后剩余肝脏体积(900.42±285.08)mL;术前41例病人经CT发现病灶为43个,经MRI发现病灶46个,术中经荧光探查发现病灶为48个;实际手术方式:29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其中ICG染色有效病例18例,部分有效病例6例,染色失败病例5例;12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手术时间(3.80±1.21)h,术中出血量(180.52±72.31)mL;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癌病灶47例,肝硬化结节1例。结论1.三维可视化可于术前精准评估胆囊动脉走形、有无肝中静脉或门静脉胆囊床暴露,术中ICG荧光成像技术使用安全、操作简单、成像率高,可实时辨认胆管走形并区别胆囊管周边动脉,二者联合运用有助于临床上预防胆道损伤及异常出血。2.CT、MRI三维融合成像技术可于术前准确评估,规划手术方案,联合术中ICG荧光成像技术可在术中准确定位肝癌病灶及肝切除范围,进一步指导解剖性肝切除,在辅助肝断面切缘阴性、肝断面胆漏侦测上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