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论语》是中国典籍的瑰宝,英译历史悠久且译本众多。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其英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但目前,很少有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论语》英译现象做出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从意识形态维度对《论语》的英译历程进行分析,探究《论语》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变以及译者处理文本时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自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来,很对学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文本之外的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倍受青睐。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与社会文化语境密不可分。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或制约。从意识形态维度研究翻译,打破了传统文本研究的局限,使翻译研究转向权力、宗教、社会语境、译者身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文本之外的相关因素。本文分别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剖析社会文化语境中译者对原文本的选择、译者个人的信仰、教育背景以及学术经历等文本之外因素对《论语》英译的影响。基于统计的译本数据分析,发现《论语》的英译活动与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译者选择翻译《论语》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发展有关。基于对五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理雅各译本、辜鸿铭译本、刘殿爵译本、安乐哲&罗斯文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探究,发现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影响其翻译动机和对儒家文化理解,并操纵其翻译策略;虽然每个译本各不相同,但是《论语》的英译朝着综合考虑原文本、目的语文化以及译者需求三个面发展。从意识形态维度进行研究,本文概述了《论语》英译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翻译规律,以期为中国其它典籍的英译提供借鉴,从而促进中国文化更有效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