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爬山调舞台化演唱呈现及风格解读 ——以三首爬山调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3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川爬山调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大青山地区,尤其在武川县和周边一带农村及半农牧地区,是当地农牧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山歌体裁,也是当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山野田间劳作时即兴编唱、抒发内心情感的民间歌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保护和重视的情况下,传统民族及民间音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武川爬山调也不例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乡间村落、田间地头走向城镇舞台。爬山调从传唱到脍炙人口、从传统民间到“舞台化”,这种蜕变方式成为了其在当代变迁的主要途径。本论文以武川爬山调当代“舞台化”传承过程为研究视角,试图解读分析武川爬山调在舞台化传承过程中的演唱风格及特征。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传统武川爬山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传统爬山调的演唱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分别从武川爬山调的演变(演唱人员,时空,曲目,演唱技巧的变化)和艺术化呈现(服装设计,伴奏音乐,舞台礼仪)方面,对传统武川爬山调的“舞台化”呈现做出阐述。第三章,爬山调“舞台化”的演唱技法阐释。以笔者毕业音乐会演唱的三首爬山调曲目(《阳婆里抱柴瞭哥哥》、《割莜麦》、爬山调革命历史剧《青山儿女》中的唱腔选段)为例,从真假声结合与音色统一、高腔运用与整体共鸣,及音乐作品本体分析爬山调“舞台化“演唱特征,以院校的专业演唱方法与传统爬山调演唱技法的融合为视角,从吐字咬字、地方方言与共鸣腔体结合运用、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形成混声区圆润且有穿透力的统一音色,综合阐述武川爬山调“舞台化”演唱技法。第四章,爬山调“舞台化”的风格把握。结合三首作品,从爬山调演唱的韵律美(押韵与剁句)、爬山调的润腔美、爬山调的情感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刚柔并济,融于乡土”)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认为,传统武川爬山调演唱技法与院校传授的演唱技巧相融合,形成真假声结合与音色的统一,且既有高腔演唱,又有混合声区的圆润及有穿透力的统一音色。通过对笔者演唱爬山调的韵律美和润腔美的分析,以及传统的方言行腔与院校演唱技法的相互交融,形成“专业范儿,农村味儿”的武川爬山调演唱风格,从而形成了现代审美的“舞台化”爬山调演唱风格,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武川爬山调“舞台化”演唱风格的呈现。对今后爬山调“舞台化”演唱技能及风格把握的研究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希望能为爬山调爱好者的学习和鉴赏、教学与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经了很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后,我国的民族音乐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特点鲜明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使其音乐有着独特的价值,由传统民歌发展而来的创作作品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精髓。改编民歌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形式,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由民歌改编而来的声乐作品也逐渐绽放出了璀璨的艺术光芒。本文以新疆维吾尔
草原歌曲是草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草原风格的创作歌曲竞相涌现,草原音乐也以新的形象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不同风格的草原创作歌曲为大家展现了不同的草原文化。笔者在论文中,从美声演绎草原风格创作歌曲的角度切入,挑选了《草原迎宾曲》、《牧野的早晨》和《爱在草原》这三首不同风格的极具代表性的草原创作歌曲,在歌曲的创作源泉以及歌词、旋律的创作特色方面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具有地域特色,且富有个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作品类型风格多样,曲调悠扬婉转。《波茹莱弟弟》《达古拉》这两首作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文本内容、曲式结构、演唱诠释、表演等多元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分析。首先对两首科尔沁叙事民歌的音乐形态进行描述,其次是作品音乐背景的阐释,最后探讨男中音演唱方法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运用。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地位、影响
硕士毕业独唱音乐会的本质是一场要求极高的考核,考核标准直接体现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上。根据考核要求,音乐会共设计了十二首中国声乐作品。这对于演唱者的演唱能力、作品的驾驭能力、心理素质和舞台表现力是一项挑战。为了更好地使音乐会顺利完成,笔者从音乐会曲目选择和安排顺序两个方面解释音乐会曲目的设计理由,并按照每种声乐体裁的突出特点诠释音乐会演唱作品。选择了演唱难度较高且对笔者影响最大的两首声乐作品论述音乐会
学位论文《草原风格创作歌曲之女中音演唱诠释——以本人演唱的三首作品为例》将抒情性歌曲《牧村小夜曲》、赞颂性歌曲《马背上的风》、叙事性歌曲《晚霞暮归》三首不同题材的草原风格创作歌曲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影像资料解读、音乐作品分析、理论与实践演唱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草原风格创作歌曲的创作源泉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并探究该风格声乐作品的本体特征,以此为基石来进一步探索作为女中音声部如何运用美声唱法
草原风格艺术歌曲是在草原风格歌曲的基础上,对其继承演变、传承弘扬,并融合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进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独特性、新颖性的艺术形式。本文是以笔者个人毕业独唱音乐会演唱的《我的草原风》和《额尔古纳河,母亲河》两首草原风格艺术歌曲为例进行研究。两首歌曲是草原风格艺术歌曲中,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灵活应用创新的典型代表作品,歌曲将蒙古族音乐元素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的
《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晋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这片土地具有一种苍茫大地的质感,千百年来继以文化的传承。《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悲剧题材的经典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被各种艺术体裁所钟爱。其中歌剧版《赵氏孤儿》于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次上映。它以西洋歌剧为载体,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它反映民族大义,将中国精神请到了歌剧舞台。
“戏歌”是“戏”与“歌”相结合的产物,是由传统戏曲的元素结合现代歌曲的创作技法而作,歌词多以戏曲人物及戏曲事件为主要表现内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成为符合当今大众的审美需求,既具有时代性又不失传统性的作品,此类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梨花颂》《青衣》两首“戏歌”旋律唯美婉转,风格新颖独特,既通俗易懂,又便于传唱,使不同层次的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作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戏歌”继承
论文《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探究——以两首经典作品为例》分别选取了《为了草原更美好》和《呼伦贝尔美》两首作品,在分析作品本体和探究创作源泉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笔者在演唱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时的演唱技巧运用和风格把握。在对《为了草原更美好》和《呼伦贝尔美》两首经典作品的探究中,笔者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两个角度探析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作源泉。从旋律、歌词、用声技巧和演唱处理角度探析如何准确表现蒙古
鄂温克族音乐繁衍了几千年,以淳朴独特、热烈真切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鄂温克民族音乐是鄂温克人民通过历史文化和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创作出来的结晶。随着时代的进步,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具有鄂温克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慢慢走出山林,走向国际。鄂温克歌曲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其中歌曲《彩虹》和《南达汗》这两首创作歌曲节奏轻快、旋律自然流畅,两首歌都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