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在唇边(TOT,即tip-of-the-tongue)是一种普遍的言语现象,它指人们知道想要说什么词,但在说话时却一时无法正确提取该词的状态。对词汇提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词在唇边现象,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讲英语时,其提取词汇的过程到底是以堵塞为特点,还是以激活为特点。若是以激活为主,那么这一过程是否能进一步明确为语义层(词目层)和语音层(词位层)两个层面的激活;在提取英文单词的过程中,中文对等词,语义相关词(英文和中文),以及语音相关词是否对单词的提取有作用?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用?这些构成了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实证性研究。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介绍部分,也是理论准备。首先简明扼要地追溯了以往的TOT研究情况,从数量、内容和涵盖面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回顾。然后就本文所涉及的TOT在词汇提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论证TOT作为一种诊断词汇提取过程的工具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对解释TOT产生原因的两个模型(“阻塞模型”和“部分激活模型”)以及以往研究对这两个模型的贡献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在介绍和讨论几种诱发TOT发生的工具的基础上,选定本文所要采用的研究工具。在完成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第二章(实验一)的论述。实验一研究TOT的产生是否与单词本身的因素有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将单词词频和邻近词密度作为自变量,结果发现词频越高TOT的出现次数越少:A Study ofCLEs,Lexieal RetrievaIProeess一EvideneefromTOTPhenomena邻近词密度越大TOT的出现次数越少。这一结果证实了“传导缺陷模型”(“部分激活模型”的最新发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在唇边现象的解释力,从而证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提取主要体现为激活而不是阻塞。对受试在各种状态下给出的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词汇的提取过程符合两阶段激活的词汇提取模型,他们在TOT状态下提取的语义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强于语音信息,这说明目标词语义层的激活和提取要优先于语音层。但对于这两种信息的提取中国英语学习者要明显的弱于英语本族语者,除了提取目标词的语音信息时遇到很大困难外,语义信息的提取也存在不足,这说明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除了在词目层和词位层的连接处以及词位层内部存在缺陷外,概念层与词目层的连接处也存在缺陷。第三章阐述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从解决提取失败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提取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文对等词,语音和语义相关词所起到的作用。结果发现,中文对等词的启动效果最为显著,且它的作用点在提词的初始及中间状态。同时,语音提示的启动效果也很显著,但它的作用点仅限在提词的中间状态、即当词目层已被激活时;语义提示对提词过程也有一定帮助但效果不太显著,而且只在提词的中间状态、即当词目层已被部分激活但并未被完整提取时起作用。这一发现不仅又一次证明了两阶段激活模型,又可以有效地推断词汇在心理词库中的储存与提取。英语单词并不是孤立地存储于心理词库中,而是通过共同的概念与其中文对等词紧密相联;语义相关词也通过这一概念层与这个单词相联,但联接强度较弱;语音相关词在词位层通过相同的音位与这个单词相联。因此中文对等词、语音和语义相关词能分别在提词的不同阶段发挥积极作Abstract用。第四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与以往文章相比的创新之处以及理论上的发展和在教学上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本文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以后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