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译者主体性—兼析林纾的翻译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中国晚清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之一,曾以古文翻译一百八十余部西洋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林纾的翻译采用意译,译作之中随处可见添加、省略、删节、改动等,且林纾本人不懂西文,因此,许多翻译家和学者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批评晚清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过于严重地表现了译者的主观随意性,以林纾为突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想译入语文化转向,一些学者开始将翻译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及文化背景中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凸显出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能够系统分析林纾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行为及其制约性因素。目标文化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的互动为我们理解独特的翻译行为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对主体性研究有巨大借鉴意义。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写作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文章结构。第一章回顾了前人对林译的评价。有人批评林译忠实度不高,相对于原著,译本随意增删和改动。另外,他的翻译也因政治原因--对清政府的支持,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姿态,对白话文的排斥,文革的政治需要,而备受诟病。第二章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即担当的各种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回顾和评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历史发展。第三章重点介绍了后结构主义阶段,翻译规范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行及其制约性因素的系统分析。图里把翻译规范的研究置于目标语文化系统下进行,以目标语为指向,摆脱了简单的译文与原文的对比阅读。又由于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解释了翻译过程中存在各种译者主体行为的原因。第四章通过个案研究来观察翻译规范在具体过程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利用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从三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纾的翻译进行考察,其中初级规范和起始规范宏观地把握翻译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作的文本选择;操作规范微观地但却直观地反映了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添加、省略、删节和改动等具体翻译策略。我们发现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受到自身古文偏好的影响,有时则出于对社会时局的考虑,有时屈从于读者的期待和阅读习惯。最后总结全文。通过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林纾翻译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我们认为林纾的翻译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规范,又违反了规范,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互动的结果。然而同时,我们必须思考现阶段翻译研究中普遍运用的描述性研究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综述了近几年抗流感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药及临床常用复方制剂,对其体内、外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目前
明代的绘画研究对于明初期尤其是洪武永乐两朝的专门研究成果并不多,从翰林文臣的艺术活动这一角度探讨明初艺术的研究则更少。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明初洪武建朝以来,翰林院与
针对现有MEMS零位随机漂移的缺陷,本文建立关于温度约束的确定性模型MEMS陀螺零位漂移补偿模型。首先,依据MEMS陀螺信号的测量模型,将陀螺信号误差分解为确定性误差和随机性误差
本研究主要研究藏、汉族男女大学生对男性青年人和男性老年人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特点及藏、汉语请求策略的异同。根据Blum-Kulka(1989)等人在“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C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待供应链管理过程,运用SECI模型中的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四个步骤详细分析了知识在供应链中的转化过程,在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攀升,近年来在全球掀起了“汉语热”现象,然而对外汉语推广之路却依然任重而道远。汉语国际教育在
缺省默认是指言语中存在缺省、而交际双方共同默认的一种非常普遍的言语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形式,其特殊性表现在无法从上下文中直接找到所省略的部分。古往今来,国内外学
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发展,信息传播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为了研究信息传播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构造两类含有时滞和信息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并利用有关常微分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近年来,得益于全国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工作,一些曲种返本开新,以独有的大众性、通
报纸
博弈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分析和解决冲突和合作的工具,是研究决策者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几的收益,以及不同决策者之间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