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具有较高景观效果。而在湿地环境中,水生植物在湿地表现出强大的生态效应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在关注湿地公园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生植物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地区的3个典型湿地公园(即海珠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种类、应用及物候进行调查,并利用筛选、配置评价方法进行分析,重点讨论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应用现状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3个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共计31种,分属于18科,水生植物种类及使用数量多少表现为挺水植物>浮水(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应用最广是再力花;浮水(浮叶)植物应用最广是睡莲;沉水植物应用最广是金鱼藻。第二,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以丛植、片植、散植等方式种植于水域各区域,包括挺水植物之间、挺水与浮水(浮叶)植物之间、浮水(浮叶)植物之间等配置类型。如菖蒲+花叶芦竹+芦苇、芦竹+水葱+水生美人蕉、芦苇+狐尾藻+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在广州地区的物候期较为分明,其中萌发期、生长期、观赏期、枯萎期和休眠期分别在3-4月、4-7月、5-11月、11-12月、1-2月。第三,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3个典型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进行景观配置分析,其整体景观配置表现为海珠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配置效果最好(4.54),南沙湿地公园次之(4.43),大沙河湿地公园最后(4.01)。第四,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植物品种应用较少、植物配置存在形式化,群落结构较单一,不能发挥有效湿地生态效应等问题,此外还存在一定外来水生植物入侵的现象和隐患。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物种选择、深入水生植物配置模式研究、增强湿地公园生态效应、提高外来水生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保证湿地公园水质安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解决。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当前广州市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应用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广州市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