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甲醛(formaldehyde)是A1类致癌物质,可以导致白血病的发生,但是生物学证据不足。已有研究证实甲醛对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毒性影响,然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毒性作用,还未见报道。BM-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还能调节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因此,BM-MSCs一旦受损,就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本研究检测甲醛对BM-MSCs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并试图阐明其分子机制,从而为甲醛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3-(4,5)-dimethylthiahiazo (-2-y1)-2,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 MTT]研究甲醛对BM-MSCs的增殖活性影响;用彗星(comet assay)、KCl-SDS沉淀、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微核(Micronucleus, MN)实验检测甲醛对BM-MSCs的DNA损伤效应;并应用RT2profiler PCR array分析DNA损伤信号通路重要基因的表达改变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鬼笔环肽(phalloidine)/hoechst33258双染细胞的结果,分析甲醛对BM-MSCs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75~200μmol/L甲醛可以抑制BM-MSCs的增殖(P<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无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2)标准的碱性彗星实验结果显示,75~200μmol/L甲醛诱导BM-MSCsDNA断裂效应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125μmol/L时,达到峰值,其中75~150μmol/L甲醛作用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酶K修饰的彗星实验结果显示,75~200μmol/L甲醛诱导DNA断裂效应逐渐上升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另外,蛋白酶K修饰的彗星实验OTM值比标准彗星实验的OTM值高,且在大于125μmol/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甲醛在≥125μmol/L时可以明显引起BM-MSCs DNA-蛋白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s)、SCE,在≥150μmol/L时可以明显引起MN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0.01。(4)NER修复通路上的Xpa和Xpc,HR修复通路上的Brca2,Rad51和Xrcc2基因在75和125μmol/L甲醛作用时,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2倍以上,然而这些基因在175μmol/L甲醛作用时表达却均下调2倍以上。还有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hk1和Hus1在75,125和175μmol/L甲醛作用时表达一致,均上调超过2倍。(5)随着甲醛浓度的增高,G2期细胞百分数逐渐增加,在≥125μ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6)随着甲醛浓度的增高,BM-MSCs细胞体积逐渐缩小,细胞骨架排列出现紊乱,细胞核浓缩、深染并出现分裂,形成凋亡小体,在≥125μmol/L时,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7)P53、ERK1/2蛋白在75,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相对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 p-P53、Chk1和Bax蛋白在75,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相对光密度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p-ERK1/2蛋白在75,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Bcl-2蛋白在125,175μmol/L甲醛作用时,相对光密度值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甲醛对BM-MSCs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为研究甲醛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提供了生物学依据。(2)甲醛可以诱导BM-MSCs DNA链发生断裂,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还可以诱导DPCs、SCE、MN的形成。(3)甲醛使BM-MSCs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并在较高浓度时(≥125μmol/L)引起BM-MSCs凋亡。(4)NER通路上的Xpa,Xpc;HR通路上的Brca2,Rad51,Xrcc2可能参与了甲醛诱导的BM-MSCs DNA损伤的修复。(5)P53、Chk1、ERK1/2、Bax和Bcl-2共同参与了甲醛诱导BM-MSCs的G2期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6)蛋白酶K修饰的彗星实验可作为一种更为敏感的方法来检测甲醛导致的DNA链断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