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冲击,也给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研究普遍认为,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是导致危机产生和恶化的一大根源,“影子银行”成为千夫所指的元凶,一时间人们谈“影”色变。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学界、金融行业从业者、监管当局分别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反思,提出并实施了多项监管改革的措施。中国由于自身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等原因,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我国非传统商业银行融资体系近年来发展快速,有论者以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已名列世界三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因此,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影子银行的概念和范围、影子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宏观政策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产生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症结、如何借鉴国际监管改革经验,改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避免重蹈覆辙,正当其时。影子银行并非凭空而成,在实践和理论上也不是无迹可寻。在本文第二章的理论综述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金融中介创新理论、监管理论等学术理论为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学术界对欧美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在概念、特点、产生发展、业务规模、风险影响、监管对策等方面研究数量众多,认知存在不小差异。大部分研究认为,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机构和业务主要是基于资产证券化、提高流动性和放大杠杆产品以及对冲基金等;而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避开当前我国间接融资利率、规模的管控限制而出现的主要提供融资功能的信用中介体系,因而范畴、特点、规模、影响和监管对策均与欧美实践有所差异。毫无疑问,要研究和把脉我国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就必须追本溯源,进行横纵比较,方能有的放矢。为与欧美国家进行对照研究,本文在第三章中首先考察了欧美国家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而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通过研究分析,论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以及哪些业务应该属于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这对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产生发展原因、探讨影子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宏观政策等方面原因、以及提出监管改革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第四章考察欧美影子银行体系,不难看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的浪潮兴起,金融创新成为包括影子银行体系在内的欧美金融体系的发展主旋律。但本文也辩证地提出,中国影子银行不是欧美影子银行的“孪生子”。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原因,具体包括监管套利、投融资缺口、收益因素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论文选取影子银行规模增量的一阶、二阶滞后项、当月新增贷款/当月工业增加值、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收益率差异等因素,实证分析得出当月新增贷款/当月工业增加值的增加会导致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说明当前阶段我国信贷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内生金融需求,法律允许的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同时,实证分析得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小于零而拨备覆盖率系数并不显著的结论,表明了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对于影子银行规模增量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说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客观上反映出了银行进行监管套利的动力,进而影响银行影子规模的变化。拨备覆盖率虽然也对银行进行监管套利具有影响,但其指标的严厉程度及对于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程度不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利差系数在模型计量结果中显示为不显著,与之前的假设有所不同,论文分析出现相关可能原因,并提出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论文第五章详述欧美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得出欧美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挥了巨大负面作用的结论,并对应地考察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上述方面的潜在影响和风险,提出尽管影子银行体系在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推动金融体系发展创新、支持金融市场层次丰富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还是给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风险积聚、金融稳定以及宏观政策有效性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和风险,分析说明了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文合为时而著。论文第六章力图通过以中国为主的国际比较,对改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给出监管建议,为中国金融改革略尽绵力。论文就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情况及对策进行分析,借鉴国际组织、美国、英国和欧盟监管机构上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实践和改革经验,分析当前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基本目标和思路,提出发挥市场和监管的作用,规范影子银行发展、构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架构、对我国影子银行重点领域加强监管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的监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