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一项显性语用课堂教学准实验研究,旨在调查英语课堂上通过采用显性语用教学方式是否能促进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以语用能力的一个主要侧面——言语行为能力为研究对象,课堂教学目标则是英语请求策略。研究问题为:在英语课堂上,显性语用教学能否促进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其研究假设为:假设1:实验组在后测中所运用的请求策略类型比其在前测中所运用的要更多,而控制组则无变化;假设2:实验组在后测中所运用的请求策略类型比控制组所运用的请求策略类型要更多。本研究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言,介绍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现状。通过五个实例引出五类普遍现象,即高分低能、聋哑英语、流利傻瓜、中式英语及语用失误。作者在分析讨论这五类现象的过程中,指出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普遍低下,语用能力相当匮乏这一现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一项显性语用课堂教学实验来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第二章分析了该项实验教学的研究背景。首先对语际语语用学这一学科领域作了一个简要介绍,进而追溯了语用能力的历史发展,并对语用能力进行了定义。最后,详细介绍了请求言语行为,包括请求的定义、切分及请求策略。第三章为文献回顾。基于Kasper(2001)对课堂型语用教学研究总结之上,本章对国内外语用课堂教学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从国外语用课堂教学干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一致认为,部分目标语语用能力(如言语行为策略)在显性教学条件下具有可教性。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语用课堂教学干预研究却是刚刚起步。大多数研究都仅仅是在理论上探讨该如何培养语用能力,也有部分采用统计方法来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进行调查,可真正对语用课堂教学展开教学干预研究的却仅有胡美馨(2004)的教学实验。但其研究结果却认为,显性语用教学不能促进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最后,本章对国外两位学者,Takahashi(2001)和Alcon(2005),所展开的有关英语请求策略的显性语用教学干预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显性语用教学实验过程。参与实验的受试者来自西华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全体学生,共98名(两个班),被任意分配为实验组(44名)和控制组(54名)。在实验开始之前,作者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背景及英语语言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英语学习背景基本一致,英语语言水平也基本上都属于同一水平。实验组接受显性语用教学,而控制组则仅要求他们注意影片中所出现的请求言语行为。实验采用实验前后测试研究设计,因此,主要数据则是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两次书面问卷来收集,并将搜集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 12.0分别进行组内前后测试及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五章对教学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对假设1,采用成对样本T检测,假设2则用独立样本T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显性语用课堂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目标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本项显性语用教学实验进一步支持了Schmidt(1993)的“注意假设”和Bialystok(1993)的“双维模式”。结合Gass(1988)的二语习得心理机制模式及尹德谟(2005)的“双元结构”理论,作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本项实验教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释。第六章对该项教学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的几点不足,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