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住院患者的有关凝血指标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的变化,旨在探索IBD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及其与肠道炎症的关系,凝血指标是否可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预测指标及为预防性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诊断为IBD的住院患者141例为IBD组,并分为UC组(97例)及CD组(44例)。UC组根据改良Mayo评分分为缓解组(12例)、轻度组(20例)、中度组(36例)及重度组(29例),CD组根据best CDAI评分分为缓解组(10例)、轻度组(10例)、中度组(15例)及重度组(9例)。以上IBD患者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中的诊断标准。另选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期的体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IBD组与对照组、UC组与CD组及分别比较UC和CD患者缓解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间各项凝血指标变化,包括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对凝血指标与疾病活动指数、血沉(ESR)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BD组PLT、DDI、INR、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PV、TT、PT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T及APT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UC组、CD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PLT、FIB及D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PV及PT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UC组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组PT及IN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T低于对照组(P<0.05)。2.UC组DDI高于CD组(P<0.05),CD组PT及IBR高于UC组(P<0.05,P<0.01),余项凝血指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比较UC组的各亚组间凝血指标发现重度组PLT、DDI及FIB明显高于缓解组、轻度组及中度组(P<0.01),MPV及PTA明显低于缓解组、轻度组及中度组(P<0.01)。PT高于轻度组及缓解组(P<0.05),APTT无统计学意义;CD组间比较发现重度组PLT、FIB明显高于缓解组、轻度组及中度组(P<0.01),MPV明显低于缓解组、轻度组及中度组(P<0.01)。PT、DDI高于缓解组及轻度组(P<0.01,P<0.05),PTA低于缓解组(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组PLT、PT、DDI、FIB及INR与改良Mayo评分、ESR及CRP呈正相关(P<0.01),MPV及PTA与改良Mayo评分、ESR及CRP呈负相关(P<0.01),TT与CRP呈负相关(P<0.05)。CD组中FIB、PLT及DDI与CDAI评分、ESR及CRP呈正相关(P<0.01,P<0.05),PT与CDAI评分及CRP呈正相关(P<0.05),MPV及PTA与CDAI评分、ESR及CRP呈负相关(P<0.01),TT与ESR及CRP呈负相关(P<0.05)。结论1.IBD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2.IBD患者存在PLT、FIB、DDI、PT及PTA异常,且与疾病活动指数、ESR及CRP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为预防性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