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7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并探究影响其疾病控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判预后工作提供借鉴及参考。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结合回访结果描述病例特点并将其进行疾病控制分组,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组间有差异的因素进一步使用Mann-WhitneyU检验两两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相关性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合ROC曲线进行预测。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231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排除失访24例,共收集207例患者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占比68.1%(141例),女性占比31.9%(66例),男女比例如图1,年龄范围波动在13-80岁,平均(43.9±15.3)岁。其中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46例,合并哮喘患者35例,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患者24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56例,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44例。
2.截至随访日期(2020年12月20日),随访时间为22-58个月,根据疾病控制情况将207例患者分为完全控制组146例,部分控制组47例,未控制组14例。其中146例病情完全控制组患者,初发120例,鼻内镜术后26例;部分控制组47例,初发35例,鼻内镜术后12例;未控制组14例,初发7例,鼻内镜术后7例。
3.SPSS组间差异分析显示,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鼻中隔偏曲、术前CT各组鼻窦评分及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评分、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在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鼻中隔偏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完全控制组与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4.对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嗅觉障碍在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组中均未有明显改善。
5.207例患者中术前伴有嗅觉障碍的患者共118例,根据随访结果,嗅觉恢复者50例,嗅觉仍异常者68例,经统计:吸烟、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术中切除中鼻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术前CT评分中OMC评分及E/M值在嗅觉障碍组与嗅觉恢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6.由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及比率、OMC评分、E/M值组成的嗅觉恢复风险模型AUC为0.799,P<0.001。
结论
1.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合并鼻中隔偏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术前CT评分中各组鼻窦评分及OMC评分是影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病情控制的危险因素。
2.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均是术前较困扰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嗅觉障碍是部分控制组及未控制组中最难以恢复的症状。
3.吸烟、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术中切除中鼻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OMC评分及E/M值均是影响嗅觉恢复的因素,其中过敏性鼻炎、哮喘及E/M值尤是危险因素。
4.术前嗅觉VAS评分与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以及E/M值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及比率、OMC评分、E/M值组成的全模型对嗅觉恢复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7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并探究影响其疾病控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判预后工作提供借鉴及参考。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结合回访结果描述病例特点并将其进行疾病控制分组,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组间有差异的因素进一步使用Mann-WhitneyU检验两两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相关性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合ROC曲线进行预测。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231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排除失访24例,共收集207例患者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占比68.1%(141例),女性占比31.9%(66例),男女比例如图1,年龄范围波动在13-80岁,平均(43.9±15.3)岁。其中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46例,合并哮喘患者35例,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患者24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56例,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44例。
2.截至随访日期(2020年12月20日),随访时间为22-58个月,根据疾病控制情况将207例患者分为完全控制组146例,部分控制组47例,未控制组14例。其中146例病情完全控制组患者,初发120例,鼻内镜术后26例;部分控制组47例,初发35例,鼻内镜术后12例;未控制组14例,初发7例,鼻内镜术后7例。
3.SPSS组间差异分析显示,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鼻中隔偏曲、术前CT各组鼻窦评分及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评分、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在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鼻中隔偏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完全控制组与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4.对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嗅觉障碍在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组中均未有明显改善。
5.207例患者中术前伴有嗅觉障碍的患者共118例,根据随访结果,嗅觉恢复者50例,嗅觉仍异常者68例,经统计:吸烟、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术中切除中鼻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术前CT评分中OMC评分及E/M值在嗅觉障碍组与嗅觉恢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6.由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及比率、OMC评分、E/M值组成的嗅觉恢复风险模型AUC为0.799,P<0.001。
结论
1.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合并鼻中隔偏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术前CT评分中各组鼻窦评分及OMC评分是影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病情控制的危险因素。
2.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均是术前较困扰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嗅觉障碍是部分控制组及未控制组中最难以恢复的症状。
3.吸烟、合并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术中切除中鼻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OMC评分及E/M值均是影响嗅觉恢复的因素,其中过敏性鼻炎、哮喘及E/M值尤是危险因素。
4.术前嗅觉VAS评分与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以及E/M值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及比率、OMC评分、E/M值组成的全模型对嗅觉恢复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