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社会,承载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以来,一群有着小城生活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基因,并在大城市居住的“70后”女作家将创作目光放置在了中国的小城社会,关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发展悖论:一方面它渴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一方面,它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革充满疑惧而徘徊不前。同时,“70后”女作家在对小城的现代化看法出现了矛盾点:一方面对其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景观和行为进行了批判和排斥,而对前现代文明充满想象和赞美;另一方面又对小城落后的现状以及自我束缚感到担忧,渴望实现诗意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矛盾的态势是基于作家现代性焦虑的压抑性表露,以及现代性反思的外在表达,进而这种现代性的焦虑和反思也成为了小城书写的内在驱动力,生成了丰富复杂的文本世界,同时也成为对其文本分析的一个有益视角和理论。
“小城”是包含作家在内的现代人的故乡家园,既有时间和空间等层面的物质因素,又涉及记忆和伦理等精神领域,既有着现实的存在感知,也有抽象意义上的情感依托。当在以追求经济效率、崇尚技术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语境下,故乡的时空转向与衰落成为现代化追求中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空间层面上的家园不在的危机感,时间层面上的家园异化的陌生感,成为了现代人最具有代表性的焦虑情绪,即空间焦虑和时间焦虑成为了现代性焦虑的重要表征。外在时空的焦虑将引向内在的伦理;外在时空的无序,使渴望内在伦理的有序,“70后”女作家对小城的内在伦理进行反思,并在传统伦理的回归与想象中,表达了对于建立新的伦理秩序的诉求。然而无论是时空焦虑的表达,还是小城伦理的反思和重建,也都隐含了“70后”女作家内在的现代化追求。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从空间焦虑的角度对新世纪“70后”女作家的现代小城书写进行了多维探究。在对女作家笔下小城地理空间书写的分析上,分别从批判性现代景观(发廊、工厂)和诗意性的小城风景(街道、门口、庭院)这两组相对立的小城景观空间出发,表现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异化,以及作家对小城空间诗意性想象;然后通过小城人情感空间“突围”和“阻隔”两种转移模式的书写,展现了当代小城人无根的生存焦虑;最后通过对比“我城”和“他城”两种叙事空间中所描述的小城形象的不同,表达了作家对小城的情感矛盾。
第二章从时间焦虑的角度入手,对小城两种相悖的生活时间和发展速度进行对比,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凝滞的时间;另一种是对于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而导致的小城时间和发展的快慢失衡。当小城现代化求“快”的线性发展与小城日常生活的缓慢速度相碰撞,小城自身的慌张和焦虑便由此产生。在这种慌张和焦虑的影响下,作家陷入了对过去的怀旧之中,以此来反抗现代时间的线性发展。
第三章探究在现代性焦虑的情绪中,作家对小城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70后”女作家在对旧的封建伦理或者不合理的现代伦理的反思中,叙写了小城性别伦理的苦闷性以及生存伦理的矛盾性,从而重新回归到割裂了的传统中去,在祛魅的现代社会中去找寻生命伦理的敬畏感,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中重建民间伦理的包容性。在对小城伦理的反思中,体现了作家对现代道德的反思精神,表达了作家对于建立伦理新秩序的急切诉求。
第四章深入到女作家的精神主体中,探析其小城书写的现代意义和追求。“70后”女作家在小城的书写中潜在地表现了对自然和谐生态美学的倾向,强调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的维护;她们主动地对自然人性进行观照,在现代理性文明的对比下,彰显了小城以善为根基的自然人性;她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其现代社会尴尬处境的反思,旨在新世纪全球化,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将其总结为作家在小城的文学文本中,体现出对生态美学的文学追求、对自然人性的人文观照、对传统文化的艰难坚守,这些也正是“70后”女作家现代性的反思精神和现代性追求的内在体现,以及作家对于小城现代化良性发展的期望与寄予。
论文从“70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书写出发,以现代性焦虑和反思为切入点,深入到“70后”女作家的现代性精神中去。以小城现代化的种种矛盾和发展悖论,作家回归到小城文明的淳朴自然中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去寻求当代精神支撑和情感慰藉,并在时空的焦虑中和伦理的反思中,以辩证的眼光和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观照小城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有关生态、社会、文化的危机,从而表达以及对小城未来、小城现代化良性发展的美好期盼。
“小城”是包含作家在内的现代人的故乡家园,既有时间和空间等层面的物质因素,又涉及记忆和伦理等精神领域,既有着现实的存在感知,也有抽象意义上的情感依托。当在以追求经济效率、崇尚技术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语境下,故乡的时空转向与衰落成为现代化追求中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空间层面上的家园不在的危机感,时间层面上的家园异化的陌生感,成为了现代人最具有代表性的焦虑情绪,即空间焦虑和时间焦虑成为了现代性焦虑的重要表征。外在时空的焦虑将引向内在的伦理;外在时空的无序,使渴望内在伦理的有序,“70后”女作家对小城的内在伦理进行反思,并在传统伦理的回归与想象中,表达了对于建立新的伦理秩序的诉求。然而无论是时空焦虑的表达,还是小城伦理的反思和重建,也都隐含了“70后”女作家内在的现代化追求。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从空间焦虑的角度对新世纪“70后”女作家的现代小城书写进行了多维探究。在对女作家笔下小城地理空间书写的分析上,分别从批判性现代景观(发廊、工厂)和诗意性的小城风景(街道、门口、庭院)这两组相对立的小城景观空间出发,表现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异化,以及作家对小城空间诗意性想象;然后通过小城人情感空间“突围”和“阻隔”两种转移模式的书写,展现了当代小城人无根的生存焦虑;最后通过对比“我城”和“他城”两种叙事空间中所描述的小城形象的不同,表达了作家对小城的情感矛盾。
第二章从时间焦虑的角度入手,对小城两种相悖的生活时间和发展速度进行对比,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凝滞的时间;另一种是对于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而导致的小城时间和发展的快慢失衡。当小城现代化求“快”的线性发展与小城日常生活的缓慢速度相碰撞,小城自身的慌张和焦虑便由此产生。在这种慌张和焦虑的影响下,作家陷入了对过去的怀旧之中,以此来反抗现代时间的线性发展。
第三章探究在现代性焦虑的情绪中,作家对小城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70后”女作家在对旧的封建伦理或者不合理的现代伦理的反思中,叙写了小城性别伦理的苦闷性以及生存伦理的矛盾性,从而重新回归到割裂了的传统中去,在祛魅的现代社会中去找寻生命伦理的敬畏感,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中重建民间伦理的包容性。在对小城伦理的反思中,体现了作家对现代道德的反思精神,表达了作家对于建立伦理新秩序的急切诉求。
第四章深入到女作家的精神主体中,探析其小城书写的现代意义和追求。“70后”女作家在小城的书写中潜在地表现了对自然和谐生态美学的倾向,强调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的维护;她们主动地对自然人性进行观照,在现代理性文明的对比下,彰显了小城以善为根基的自然人性;她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其现代社会尴尬处境的反思,旨在新世纪全球化,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将其总结为作家在小城的文学文本中,体现出对生态美学的文学追求、对自然人性的人文观照、对传统文化的艰难坚守,这些也正是“70后”女作家现代性的反思精神和现代性追求的内在体现,以及作家对于小城现代化良性发展的期望与寄予。
论文从“70后”女作家笔下的小城书写出发,以现代性焦虑和反思为切入点,深入到“70后”女作家的现代性精神中去。以小城现代化的种种矛盾和发展悖论,作家回归到小城文明的淳朴自然中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去寻求当代精神支撑和情感慰藉,并在时空的焦虑中和伦理的反思中,以辩证的眼光和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观照小城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有关生态、社会、文化的危机,从而表达以及对小城未来、小城现代化良性发展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