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财政管理体制以分权为主线的几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现行的分权化财政体制已经成为中国贯彻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瓶颈”,再次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美国“财政联邦主义”的实践和欧盟作为“超级邦联”的出现,均采用“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权模式;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权模式,非规范性财政收支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上的最大特点,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地方政府间的“不当竞争”。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今天的创新和制度安排仍然刻留着昨天的痕迹,呈现出制度创新上的本土特色。20世纪的中国,在处理中央、地方的财政关系上,非规范性财政收支、腐败、地方市场割据的特点再一次呈现出来,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性。本文探讨了一个值得警觉的问题,将非规范财政收支的膨胀,地方政府间的“不当竞争”,包括恶性税收竞争,权力寻租,市场分割与重复建设等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改革联系在一起。把非规范收入定义为:地方政府从民间经济中筹集公共收入,用于地方公共项目建设或政府公共开支等方面,并且没有包括在正式预算中。它是基于行政权、国家政权的作用,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变成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即民间财力的政府使用;它与民主、法制、自治传统缺失明显相关。同时,在现有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必然将发展本地经济作为首要目标。相应的,通过税收竞争、市场分割为本地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权力寻租为本地要优惠政策就成为最优选择。而所有这些,归其根源,在于中国财政分权模式的行政性。中国要成功地处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必须在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同时,建立起民主财政制度。本文第1章作为全文的引言部分,分为两节。第1节从理论和现实角度介绍了中国财政分权模式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的背景。第2节重点说明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首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种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然后从制度层面上对中国财政分权的出路作出探讨。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成败关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第2章简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重要的财政分权理论及现有的与本文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分为三节。第1节介绍了施蒂格勒、奥茨、蒂布特等人的财政分权理论,尤其是以Montinola、钱颖一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第2节进一步介绍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关系的一些现有研究成果,包括财政分权对预算约束,对腐败行为,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第3节得出启示: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职责,建立民主财政分权体制,即在公众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民主机制下,让地方政府优<WP=3>先提供公共物品。第3章通过比较一些联邦制国家与中国的财政分权模式,分析各自的特点,并探求其深层次原因,共有两节。第1节介绍了联邦制国家财政分权模式,即“立宪性一致同意”型分权模式的含义、特征及历史文化根源。这种分权模式表现为事权划分的经济性、功能性;财权划分的对称性、规范性;财政分工确认的立宪性、民主性。这种模式得以确立的根源在于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对每一个政治单元构成了巨大的内外压力,并最终使得民主财政制度得以建立。第2节介绍了中国“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权模式的含义、特征及历史文化根源。这种分权模式表现为财政行为的策略性;财政活动的非规范性;财政分工方式的行政性。这种模式得以确立的根源与西欧国家恰恰相反,内外压力的缺失使得中国制度变迁的通道受阻,未能走上民主财政之路。第4章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模式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并对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性解释,共有4节。分别分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地方政府的权力寻租,地方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地方政府非规范财政收支膨胀与中国财政分权的关系,介绍了它们各自的表现,并对之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作为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伴随着地方政府的上述行为。地方政府的这些行为,一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进程,并使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作为非规范财政制度的表现形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第5章探讨中国今后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共有3节。首先对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作了总体评价;然后总结现行财政分权体制的缺陷;最后对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短期内应推行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长期内推行财政民主制,探索建立“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权模式。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以实证分析为主,规范分析为辅。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充分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国内的现状作了介绍、分析;然后对国内情况作出了理性的判断,并对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的地方政府行为作了客观的评价,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并否定了其不规范性。此外,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现有的情况作出合理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