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在破坏着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标志着人类就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矛盾日益突出。1992年,中国政府出席了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即中国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丘陵在我国分布很广,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约有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主要的丘陵地区有江南丘陵、闽浙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等。丘陵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该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四川丘区是四川四大类型区(平原、丘陵、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数量最多,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四川丘陵地区68个县(市、区)幅员面积占全省18.2%;人口占59%,耕地面积占57.6%;从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看,丘陵地区在四川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丘陵地区地处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带,是四川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丘陵地区由于资源约束严峻,人口负荷沉重,基础相对薄弱,大多数还没有摆脱“农业大区、工业弱区、财政穷区”的困境。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特殊困难,发展相对滞后。加快丘陵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四川的工业化、城镇化步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对四川丘陵地区经济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论文力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在丘区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城镇体系建设、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为丘陵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