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作为影响中国政局稳定和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现有4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按625元的贫困线标准),这些人口分布在全国1/3的农村地区。如何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传统的扶贫开发内容均局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而我国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农业领域的农民增收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通过发展传统农林牧业减缓或消除贫困的效果已不再明显。贫困地区是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119处,省、市、级的风景名胜区约400多处,其中多数位于老、少、边、山、穷地区。旅游与反贫困的直接相连是国际上近几年的新议题。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的“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简称PPT)为代表,在我国则被称为旅游扶贫。主要指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有学者关注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以来,其研究范围多集中于西部贫困地区。近年来旅游的扶贫效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区的实践所印证,但相关研究却寥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贫困县占全省县城总数的近1/3。黑龙江省又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最具有观赏价值的三大类旅游资源—森林、冰雪、海洋,黑龙江省拥有两类。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发旅游,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本文在全面分析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吕家围子村旅游业发展的全面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具体背景,总结出我省旅游扶贫的系统理论:提出了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主张,阐明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基本前提条件,构建了多种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探讨了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