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繁荣的电影市场需要容纳各种类型题材电影的均衡发展。香港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分支,从诞生、发展至今,以其特有的本土化特色征服着电影市场。无论是武侠片中的侠义情怀、警匪片中的正邪之争,抑或是喜剧片中的无厘头后现代喜剧风格,他们如同标签一样代表着港片的深入人心。然而,港片除了这些类型片以外,也同样有着自己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面,即本土写实主义文艺片,它们记录着香港社会现实与人文意识的变迁。只是面对类型电影横扫电影市场的现状,让本来就正在悄然落寞的香港电影变得有些风华渐失,包括市场狭小的文艺片在内。因此,本文从许鞍华导演的文艺片切入,深入剖析其导演艺术风格。不仅是对写实主义文艺片导演的有效创作方法进行总结,也是对整个文艺片市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探索。论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为四个内容层次。首先,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层探讨许鞍华导演影片与香港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阐释写实主义导演创作风格与社会及个人生活经验之间互为交融的关系,她的影片创作思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香港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次,从电影史的角度跟随许鞍华导演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具体分析她的个性化影像风格与香港电影发展之间互为成就的密切关系,其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不仅延续了香港电影中的一些传统精髓,同时又在个人风格上大胆尝试,尤其是在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她对电影语言和题材选择的创新。再次,依托香港文化和电影史的背景,具体研究许鞍华导演创作实践中的艺术风格,以90年代后她拍摄的电影文本为主,结合部分早期经典作品。因为电影理论界针对她近期作品的系统化分析较少,而此阶段的创作正是她个人风格日渐形成的分水岭。其中较为细腻地分析了许鞍华导演在创作中如何抓住细节刻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参与叙事传情以及视听语言的独特构思等导演创作风格。最后,从许鞍华导演电影的创作和运营模式中,为文艺片未来生存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