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兴起,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变化,东部地区贸易出口企业转移到邻国和中国中西部。这些变化在我围对外贸易区域分布中是怎么体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本文提出的问题包含了三层要求。第一,研究范围定位为区域,而不是全国或者某个单一区域。第二,因为涉及到区域比较,所以研究方法不能是传统对外贸易结构中单一、分离的指标,而是能够串联起来的、可以在各区域、各种贸易方式、各类类型企业、各种行业进行比较的指标;第三,研究对象是全国各个区域的对外贸易。本文试图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比较,各类企业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这些区域中的对外贸易能力联系和比较,将传统的单一对外贸易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若要对对外贸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必然要建立一个通用的指标。这要求本文的指标必须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出发。纵观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尤其是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发表后,它在规模经济、生产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这三个层面讨论产业在区域集聚,各种微观层面的模型有了蓬勃的发展。总的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在方法上融入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式,它在研究内容上与本文探讨的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有很大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它在企业层面上讨论国际贸易成本已经有了成熟的研究,是本文建立研究指标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边界效应”方法,计量2003-2007年间各省贸易的面板数据,得到对外贸易系统可以通用对比的“运输成本”。通过计量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运输成本,进一步计量得到各区域、各贸易方式和各类企业运输成本的相关性,构建一个对外贸易结构,系统性的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本文的结构是,第一章引言,主要是提出问题。第二章是在介绍对外贸易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我国对外贸易区域分布的概况。第三章引入本文的模型,并在现实数据的基础上,改进本文计量模型。第四章分析计量结果以及相应解释。第五章主要是根据第四章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