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电材料是利用塞贝克效应与帕尔帖效应实现电能与热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在废热回收再利用和固态制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电材料的能量转换效率正比于无量纲热电优值z T,而z T由材料内部的电子和声子的输运过程所共同决定。因此,提高热电材料的z T值需要电声输运的协同优化。然而,决定电声输运的三个主要性能参数(电导率,塞贝克系数,热导率)相互耦合作用强烈,利用传统优化手段针对某一个参数进行优化通常会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电材料是利用塞贝克效应与帕尔帖效应实现电能与热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在废热回收再利用和固态制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电材料的能量转换效率正比于无量纲热电优值z T,而z T由材料内部的电子和声子的输运过程所共同决定。因此,提高热电材料的z T值需要电声输运的协同优化。然而,决定电声输运的三个主要性能参数(电导率,塞贝克系数,热导率)相互耦合作用强烈,利用传统优化手段针对某一个参数进行优化通常会导致其他两个性能恶化。因此,提高材料的z T值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鉴于此,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寻找一种全新的优化策略,力图实现电声输运的协同优化,从而提高热电优值。硫族铅化合物具有热电性能优异、晶体结构简单以及微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是研究热电材料中多种物理效应的理想样本。我们利用Cu原子在铅硫族化合物中的动态掺杂效应协同优化了该类体系综合输运性能,从而实现了热电性能在宽温域内的大幅提高。本文取得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首次发现了Cu在PbSe中的动态掺杂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Cu离子在PbSe基体中固溶度较低,少量Cu在室温下进入PbSe晶格间隙位成为n型掺杂剂,其余Cu作为第二相析出于晶界处。随着温度升高,富Cu第二相逐渐溶解在PbSe基体中,导致动态掺杂效应发生。由于动态掺杂效应,载流子浓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从而提高了PbSe在宽温区的电输运性质。此外,富Cu第二相、高密度刃位错、Cu原子的动态扩散以及高温下Cu原子在晶格间隙中较弱的化学键共同构成了声子多尺度散射中心,增强了宽频谱导热声子的散射,从而大幅度降低了PbSe体系在宽温域范围内的晶格热导率,进而实现了该体系的电声输运协同优化。最终,0.375 at%Cu掺杂PbSe样品在T=773K时峰值z T达到1.45,器件ZT达到1,是目前n型PbSe的较高水平。此外,我们在Pb S中同样也实现了动态掺杂效应。(2)利用Cu的动态掺杂效应,实现了n型PbTe电学性能在测试温度范围内的完美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调控动态掺杂效应的“间隙工程的概念”。0.2 at%Cu掺杂的PbTe样品在T=773K时峰值z T达到1.33,平均ZT达到1,为该类体系目前所报道的较高值。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给出了筛选动态掺杂剂的两个重要条件:1)动态掺杂剂原子尺寸、扩散激活能足够小,从而实现外来原子在基体材料中的快速扩散;2)作为动态掺杂剂的原子应该对基体材料的能带结构以及载流子散射机制影响较小,从而实现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的同步优化。此外,我们发现强烈的动态掺杂效应会导致比热异常升高,进而导致高温下总热导严重升高,不利于获得较高的峰值z T,这是强烈的动态掺杂效应对提高热电性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利用间隙工程和动态掺杂效应,通过元素替换,调制间隙尺寸,在Cu掺杂PbSe-Pb S体系中实现了带隙展宽、增加了导带底的态密度有效质量,使得PbSe-Pb S体系最优载流子浓度需求随S含量增大而逐渐增加,为高温下更好地发挥动态掺杂效应提供了基础。最终使得1.8 at%Cu掺杂的(PbSe)0.6-(Pb S)0.4样品在T=873K时峰值z T达到1.6,为目前该体系的所报道的最高值。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公共安全意识的日益加深,机器视觉目标分类识别在图像与视频分析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其智能化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论文在广泛阅读与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机器学习视觉目标分类识别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对视觉目标分类、运动目标表征与识别以及视频行为预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特色与贡献体现在如下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古陶瓷无损分类识别方法。采用差
二维材料是具有原子级厚度的新型材料,由于维度的限制使其展现出独特的光学、电学及机械性能。继石墨烯之后,具有类似结构的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TMDs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及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多种导电特性,在电子、光电及传感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二硫化钼(Mo S2)是TMD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高纯金属中的杂质对物理化学性能有严重影响,限制了其在电子信息等高端行业的应用。随着电子信息行业对于靶材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常规的提纯工艺已难以满足高质量靶材的需要。近年来,采用氢等离子弧熔炼工艺提纯金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工艺去除杂质的过程有待系统研究,去除杂质的机理缺乏深入讨论。本文以铁、镍、钼三种纯金属为对象,采用氢等离子弧熔炼工艺进行了提纯机理的研究。研究了等离子气中氢气含量、气氛压力对去
黏弹性材料被广泛用于工程中的各个领域,其力学性能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然而,受自然、外力载荷和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黏弹性梁易出现细微或明显裂纹,使得其刚度、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降低,导致其正常使用面临严重威胁。因此,研究黏弹性裂纹梁的静动力行为对保证梁构件安全,避免结构及其构件失效和破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满足标准线性固体本构方程和Kelvin-Voigt本构方程的黏弹性裂纹梁为
目前,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对储氢合金电化学容量、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倍率放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新型储氢合金电极材料。为了缩短合金开发周期,本文首先借助热力学相图建立了RE-Mg-Ni(RE=Nd,Y,Ce)体系的电化学容量图,并根据最大放电容量确定以La-Y-Ni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为解决该体系合金的氢致非晶化问题,探究了Mg、Mn分别替代和共同替代对La-Y-Ni体系ABn型合金物相及电
衬砌结构作为地下工程重要的支护结构,应用于热力管道、城市地铁、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以及海底隧道,这些地下结构常受到高温、冲击等作用。因此,各种热源、力源引起的土-衬砌系统热弹性动力响应备受关注。目前关于土-衬砌系统的热力耦合和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考虑土与衬砌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热力耦合作用下弹性土-衬砌系统的热弹性动力响应、深埋圆形隧道衬砌-土系统的热扩散效应、饱和土-圆形衬砌系统
Ni-Mn-Ga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大的输出应变和高的响应频率,不但具有传统热诱导形状记忆合金的特点,而且在磁场作用下能够产生形状改变,因而能在非接触调控下做出快速灵敏的响应。此外有γ相参与的Ni富集的Ni-Mn-Ga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因其较高的马氏体相变温度(350℃以上)和极佳的延展性(超过30%的应变)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γ相的存在会阻碍马氏体孪晶的移动,影响退孪生行为。其中,基体
冶金熔体物化性质直接影响着冶炼工艺的优化及产品质量的控制。由于高温实验困难,因此在有限实验基础上的模型预报是获取此类性质数据的重要方法。目前,多元熔体物化性质的计算主要依靠唯象模型,其中,几何模型因其简洁有效的形式而成为应用广泛的一类唯象模型。几何模型主要是根据多元系边界性质对其内部性质进行预测的一类方法,其发展至今主要面临三大难题:a)如何发展边界拟合方法及权重分配方式?b)如何发展局部互溶几何
现代设计在不断渗透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展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而中国平面设计深受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无论是设计硬软件,还是设计理念或者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设计思维和机制的影响。显然在满足人们平面审美诉求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于模仿,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此时就需要切实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平面设计中去。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思考现代设计思潮对于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直接转换的材料,可以利用其Seebeck效应进行温差发电,也可以利用其Peltier效应实现制冷和制热,在废热发电、电子器件制冷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Bi2Te3基化合物,在室温区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商用制冷器件。通过掺杂、固溶、纳米化等手段,可以大幅提升Bi2Te3基块体材料的热电性能。作为一种成熟的商用热电材料,需要具备优异的热电性能、较短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