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造成牛突然高热(40℃以上)、呼吸急迫、僵硬、跛行等症状。其发病率高,感染性强,病死率低,由于疾病感染后会导致牛死亡及生产性能的降低,爆发后通常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牛流行热主要通过疫苗进行防控,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A030310032);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B020203005); 广东省兽医临床重大疾病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2017B030314142); 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项目(2018LM21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造成牛突然高热(40℃以上)、呼吸急迫、僵硬、跛行等症状。其发病率高,感染性强,病死率低,由于疾病感染后会导致牛死亡及生产性能的降低,爆发后通常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牛流行热主要通过疫苗进行防控,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而疫苗研发技术还有待提高。对于BEFV的血清学检测,到目前为止,微量血清中和试验仍然是国际上检测BEFV的金标准,其余方法用于批量检测均还不够理想,因此还未能够扩大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操作难度要求大,耗时长,不适合田间检测。因此,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新疫苗,减少免疫时间、免疫剂量,增加免疫保护时间以及研制稳定可靠的检测技术对牛流行热的综合防控是非常必要的。针对BEF的现状,本研究通过采集临床病料,分离病毒株,并建立便捷、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的G1基因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首先从广东某疑似感染牛流行热的牛群中采集牛抗凝血,通过PCR测序鉴定并对BEFV G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同源性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大陆流行的牛流性热毒株都同属于一个大分支,该毒株与国内近期流行的毒株相比,其与甘肃近期流行的JT02毒株同源性最高,同源性达到97.6%,与国内疫苗株JB76H关系较远。本毒株与中国台湾、土耳其等地区流行的毒株亲缘性较近,与澳大利亚流行毒株的亲缘性较远,与目前世界流行毒株G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89.9%~97.9%之间。通过乳鼠脑内进行传代并经PCR鉴定,获得了鼠脑适应毒株。然后将鼠脑悬液感染BHK-21细胞,将感染细胞制作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子弹状的病毒颗粒,表明获得了牛流行热细胞适应毒株,该毒株病毒滴度为10-4.75TCID50/100μL。本研究分离并能稳定传代的细胞毒株1株,可为我国BEFV毒种进行补充,为进一步研究新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利用p MAL-c5x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 MAL-c5x-G1,其在27℃,IPTG的终浓度为0.2 m M的条件下诱导6 h后,成功表达出了可溶性的G1、MBP标签和His标签的重组蛋白。采用GE公司的His填料对重组蛋白进行镍柱法纯化。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经过Western Blot验证,标签蛋白及G1蛋白都成功表达,表明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建立间接ELISA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矩阵滴定法对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进行了优化,根据阳性血清OD450nm的值在1.0左右、P/N的值最大且背景值较低的原则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以包被抗原G1浓度为25 ng/100μL、血清稀释度为1:25、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000且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时条件最优。利用该方法对6份血清进行不同批次和相同批次的ELISA板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批血清的批间变异系数在6.18%~11.9%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在3.07%~9.06%之间,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稳定性。对经微量中和试验验证的牛血清进行检验,测定其OD450 nm结果并用Med Calc软件分析ROC曲线,结果显示,该方法临界值为0.347,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2%,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建立了牛流行热病毒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稳定性,且包被的抗原量少,大大减少了成本。该方法操作便捷,具备生物安全性,适合工业化推广及使用,有望成为BEFV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的标准方法。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马冈鹅为试验对象,先通过以不同类型饲料原料配制强饲试验料,探索强饲不同类型试验料对马冈鹅排空期影响,接着用排空强饲法和仿生法测定甘蔗梢代谢能,并对比讨论,最后研究使用不同比例甘蔗梢对1~21日龄马冈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为甘蔗梢在鹅饲粮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试验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不同的能量类饲料、蛋白类饲料、纤维类饲料并分别添加二氧化钛作为指示剂配制强饲试验料,探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均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重要的经济果树。龙眼按不同分布地区分为南亚热带生态型和热带生态型。南亚热带生态型龙眼成熟时果皮呈黄褐色,而荔枝成熟时果皮大多呈鲜红色。与荔枝相比,龙眼果皮颜色缺乏视觉吸引力,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此外,龙眼成熟时果皮颜色无明显变化,生产上难以判断其成熟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全球性动物流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体。近年来我国PRRSV的毒株流行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基因组变异加快,毒株出现重组突变,相继出现变异毒株HP-PRRSV、NADC30-Like和GM2-Like毒株。这类毒株中出现了很多不能在Marc-145细胞上传代的毒株,而且这些毒株的核苷酸与现有疫苗有很大差异,现有疫苗不能提供很好的保护。目前PR
选择信号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在基因组上所留下的印迹。选择信号检测不仅能反映选择对品种的培育作用,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选择机制。海南猪、五指山猪、两广小花猪是我国华南地区优秀的地方品种,具有耐粗饲、性成熟早、肉质鲜美等优点。杜洛克猪经历了长时间的正向选择,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换率高、瘦肉率高等特点。本研究基于Gene Seek Genomic Profiler(GGP)Pro
鸡球虫病是由于艾美耳球虫入侵肠道细胞而引发的肠道细胞疟原虫疾病。不同的艾美耳球虫寄生在鸡的肠道的不同部位,宿主感染艾美耳球虫后会引起宿主的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感染严重时会引起宿主的死亡。本研究从抗病育种的角度出发,探究宿主与球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鸡抵御球虫感染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对4周龄的ROSS 308商品代肉鸡进行混合球虫卵囊的攻毒,攻毒7天后根据病变程度
I群禽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根据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分子标准可将I群禽腺病毒分为5个亚群(FAdV-A~FAdV-E),根据血清交叉中和实验又可划分为12个血清型(FAdV-1~FAdV-8a,FAdV-8b~FAdV-11)。I群禽腺病毒所有12个血清型均可造成包涵体肝炎(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目前研究发现只有属于C亚群的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给全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疫苗接种仍是CSF的主要防控手段,然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缺乏合适的免疫学标记物,无法在血清学上区分感染和免疫动物(Differentiating infected from vaccinted a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十多年来,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多个国家均有发生,对家禽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纳米抗体的禽流感病毒H5亚型ELISA检测方法,为临床上检测该病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将靶向H5亚型血凝素(HA)纳米抗体核苷酸序列克隆到p ET28a,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NB93,同时将纳米抗体基因序列与碱性磷酸
细胞焦亡是依赖caspase-1(经典途径)和caspase-11(鼠)、4/5(人)(非经典途径)途径的快速细胞病理自杀过程。在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过程中,机体肠道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便血类的细胞损害性很强的症状。目前,国内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研究中,在细胞焦亡通路上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主要研究中药复方参苓白术散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对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第一部分给予C57BL/6J小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