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以及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队列研究能否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同时分析临床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前瞻性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对肝硬化及队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并且分析队列研究中常见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另外,对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及大学城医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129例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并探讨本队列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明确队列研究具有样本群体易得、长期观察时投入相对较少、可同时收集多种临床资料等优点,在慢性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队列研究允许个体化治疗且评价结局指标简单及易于测量,尤其适用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29例病例,各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S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及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S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比中医组高。三组治疗前后TBIL差异及治疗后TBI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西医组治疗前后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V-DN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BV-DN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HBV-DNA较中医组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西医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HBsA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较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低。三组治疗前后HBeAg差异及治疗后HBeA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RI值方面,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及B超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后WBC、RBC、HB、PLT、B超积分差异及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方面,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西医组2例,发生肝癌西医组1例、中西医结合组3例,发生死亡中医组1例。本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家族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3.26%,饮酒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19.38%,感染乙肝时间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0.16%;不详情况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1.63个月,总失访率为10.9%,失访情况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病例资料不齐全者占86.05%。结论:通过对12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相关文献分析明确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在抗炎及抑制病毒复制方面较纯中医治疗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白蛋白方面较纯中医或纯西医治疗好。但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访、偏倚、资料缺失及组间例数差异大等问题,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结果可信度下降,在前瞻性研究中应加以重视,以使队列研究更能反应临床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