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牙槽突裂是唇腭裂系列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目前临床上治疗牙槽突裂采用的是以自体髂骨松质骨进行的骨移植手术。这一手术可以解决牙槽突裂患者牙弓不连续、邻近缺隙处恒牙无法萌出,改善唇裂系列手术后的鼻唇畸形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在临床实践中,骨移植手术后发生的的骨吸收导致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是一个令临床医生十分困扰的问题。人们研究发现,将富集的血小板放入组织损伤的部位,其释放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组织愈合,这为解决骨吸收这一临床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目的:研究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与自体髂骨松质骨块混合进行骨移植手术,观察是否能够减少术后的骨吸收。方法:设计犬的双侧牙槽突裂模型,采用自体对照的办法,分别在实验犬上颌骨两侧的裂隙分别植入犬自体髂骨骨块(对照组)和PRF复合犬自体髂骨骨块(实验组)。之后对植骨区的变化进行观察,包括:1.影像学观察:通过CT平片、CT三维重建图像,来观察植骨区在各个时间点的情况。2.体积测量和骨吸收率的计算:在植骨手术后按计划的时间拍摄实验犬的上颌骨CT,将CT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重建出植骨区,测量新骨体积,并计算骨吸收率,计算公式为:某一时间点的骨吸收率=术后当日骨体积-术后某时间点骨体积/术后当日骨体积。3. Micro-CT测量分析:在术后4个月时对移植的骨组织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学检验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的,对术后2个月及4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进行比较。5.组织学检查:在术后4个月时对移植的骨组织做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生成的新骨的情况。结果:1.在CT冠状位平扫图上可观察到术后2个月及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程度小于对照组;在术后2个月及4个月时的三维重建图上可明显的观察到对照组比实验组有更明显的骨吸收。2.骨吸收率:术后2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为(11.37±1.62)%,对照组的骨吸收率为(21.90±3.79)%,P<0.01;术后4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为(16.6±2.17)%,对照组的骨吸收率为(25.60±3.86)%,P<0.013. Micro-CT检查结果:骨体积分数(BV/TV):实验组(37.21±1.72)%,对照组(35.04±1.67)%,P<0.01;骨小梁厚度(Tb.Th):实验组(0.1218±0.0108)μm,对照组(0.1187±0.0099)μm,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实验组(0.1840±0.0129)μm,对照组(0.2063±0.0134)μm,P<0.01。4.组织学检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长出正常骨质结构。其中靠近植骨床部位的骨小梁以及毛细血管的密度要大于远离植骨床的部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观察到明显的骨组织形态及分布上的差异。结论:1.构建了一种研究双侧牙槽突裂即刻植骨的动物模型。此模型缺损体积较大,便于观察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设计了一种测量体积的方法,能够研究植骨区骨体积的变化。2.在我们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于碎骨块形式的植骨手术,可以促进新骨生成,减少植骨手术后的骨吸收率。PRF制备方法简单,所用使用的设备十分容易获得,这样便于在临床上的推广,并且由于来源于自体,安全性十分高,进一步研究后如果能应用于临床,能够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并且为牙槽突裂的临床治疗开辟一条新的理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