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并比较分析下颌逐步前伸过程中安氏Ⅰ类个别正常(?)及安氏Ⅱ类错(?)成年男性颞下颌关节各结构在下颌不同前伸位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将40例广西籍成年无鼾男性志愿者,按安氏分类及矢状骨面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安氏Ⅰ类组和安氏Ⅱ类组,每组各20例。每位志愿者分别于正中咬合位(F0)、下颌最大前伸位的75%(F75)及下颌最大前伸位(F1oo)进行颞下颌关节的磁共振(MRI)扫描。利用磁共振影像对代表颞下颌关节盘髁关系、髁窝关系和关节盘形态随下颌前伸移动的位移及形态变化的相关指标及髁突大小等分别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上述相关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盘髁角度(A)随下颌前伸均减小(P<0.01);关节盘长度两组均随下颌前伸至F75时缩短(P<0.01),由F75前伸至F100时长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o位,Ⅱ类组关节盘前移位发生率大于工类组(P<0.01)。在Fo位,Ⅱ类组关节前后间隙均大于Ⅰ类组,在F100位,安氏Ⅱ类组关节后间隙大于安氏工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75位关节各间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组及Ⅱ类组均表现为随下颌前伸关节后间隙(P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组在F0位髁突移位率大于安氏Ⅰ类组(P<0.05)。安氏Ⅰ类组髁突内外径大于安氏Ⅱ类组(P<0.05)。安氏Ⅰ类及Ⅱ类组均表现为关节盘旋转角度从F0至F100位大于从F0至F75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安氏Ⅰ类个别正常(?)和安氏Ⅱ类错(?)成年男性颞下颌关节结构存在某些差异。2、安氏Ⅰ类个别正常(?)和Ⅱ类错(?)成年男性在下颌前伸过程中关节结构变化存在某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关节盘及髁突的移位。3、随下颌前伸关节盘有向后回复趋势,不会增加或加重关节盘盘前移位,故适度的下颌前伸对原有关节盘前移位者可产生积极作用。但过度下颌前伸长期存在也可能对颞下颌关节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