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的核心主题之一。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IHDP)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计划,开辟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新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球LUCC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LUCC研究的理论、方法日臻成熟,国际上众多组织机构的参与研究更使得LUCC研究方兴未艾。目前,LUCC研究的重点从全球尺度转向对区域尺度的研究。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遥感数据的精确获得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成熟,为LUCC研究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手段。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LUCC)动态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技术支撑,同时辅以文字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获取江津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本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应用GIS软件(Arcmap)对遥感解译得到的江津区1996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得到江津区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1、江津区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城乡、居民与建设用地增加,变化速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年变化率是2.57%,耕地减少和林地增加幅度趋于平稳。 2、江津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其中北部浅丘地区的变化比较强烈,其次是中部中高丘耕地、园地稳定发展区,南部的山地林业区变化较小。 第二部分从1996年到2006年江津区年鉴中选择了14个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有: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及土地利用者主体行为、土地管理驱动力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津区耕地面积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得出结论:江津区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人口增长和政治经济政策。 第三部分是探讨了江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践分析,针对江津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驱动因子的分析,结合江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就如何实现江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从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利用、综合管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及耕地保护方面做出合理建议。
其他文献
以碳、水、钙循环为纽带的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将整个喀斯特地区各种运动变化过程联系在一起,该理论的提出对系统研究喀斯特作用及其过程具有积极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探索喀斯特地
本研究工作,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查分析”和“理论架构”的过程,探讨了公众参与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公众参与城市绿地建设的模式、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政策或制度对经济地域格局变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印有很深的制度痕迹。并且,近
土地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生产和
本文从规划的角度来研究乡村住区系统问题,并综合运用地理学、规划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试图在乡村住区系统规划这个领域做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重点揭示乡村住区系统的演化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