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is, CT)是一类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特殊微生物。由于基因组小(基因组大小约1,038,842-1,044,459bp),生物合成途径缺乏或功能不全,只能侵入并生长于活体宿主细胞内,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其感染宿主广泛,包括人、鼠、猪、羊、鸟类等,是一类人畜共患病。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CT是目前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感染率最高的病原体,约40%的STD由CT引起,尚有上升的趋势。人体感染CT后,在男性患者出现非淋球菌尿道炎、淋病后尿道炎、附睾炎、前列腺炎等。在女性出现宫颈炎、尿道炎、盆腔炎。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生殖道的CT感染是无症状的隐形感染,或者症状轻微的亚临床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不孕不育、异位妊娠、新生儿肺炎、结膜炎:近年来发现其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是一项主要的健康及经济负担。既往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CT不同的亚型,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的组织嗜性和致病力,可能与CT感染临床表现多样性有关。A-C型主要引起眼结膜炎症,是致盲的原因之一。D-K型引起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在女性引起宫颈炎,病原体可沿生殖道黏膜上行引发上生殖道感染,是不孕、流产、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的主要病因。性病淋巴肉芽肿则归因于L1-3型感染。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不同的型别致病性及毒力不同。CT主要外膜蛋白(MOMP)是其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细胞完整性,构成物质及信号交换通道,同时也是CT主要的抗原成分,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感染血清中抗MOMP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的差异可以对CT进行分型;MOMP氨基酸序列变化由主外膜蛋白基因(ompl)决定,基于ompl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基因分型方法与血清检测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血清学检测方法更具有检测即时性,且敏感性高,可以提供病原体分子结构信息,用于菌株间比对和更进一步的细菌进化,药敏及耐药机理和疫苗学研究等等,目前关于CT基因分型尚无商用试剂盒,关于CT基因分型的临床运用,CT感染与宫颈疾病发生风险以及不同基因型在临床病例,尤其下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病变中的分布的相关资料甚少。本研究以临床横断面调查分析结合CT感染与CIN及CC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从不同方面阐述CT感染与宫颈病变,尤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在临床观察中,收集CT核酸扩增实验阳性的标本,CIN患者为观察组,非CIN患者为对照组,利用CT ompl基因PCR-RFLP结合ompl基因测序法进行CT基因分型,探讨CT基因型临床特点,以及与CIN发生的关系。第一章 宫颈沙眼衣原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的临床观察目的了解门诊就诊妇女人群中CT感染与CIN发生风险,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了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进行宫颈癌筛查12644名女性,年龄20-72岁,询问病史并记录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孕产史、避孕方式及服用激素或抗生素情况。进行妇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乳酸杆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病(BV)、念珠菌,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PCR检测,并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于宫颈视诊异常,HR-HPV阳性者或液基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检查,醋酸白试验和碘染阳性者直视下活检术,记录结果。应用SPSS软件包分析CT感染与CIN发生风险。结果 12644例门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中发生CIN例数260例,其中HR-HPV(+),CT(+)组18.00%(36/200),HR-HPV(+),CT(-)组10.26%(148/1443), HR-HPV(-),CT(+)组1.97%(29/1470),HR-HPV(-),CT(-)组0.48%(47/9531);经过Kruskal-Wallis检验,各组间CIN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R-HPV,合并CT感染,年龄,妊娠次数为CIN发生危险因素,产次,放置工UD避孕未增加CIN发生风险。以HR-HPV不同的感染状态进行分层,HR-HPV阴性组中,CT阳性增加CIN发生风险(OR 3.60,95%CI 2.26-5.74);而在HR-HPV阳性组中,CT阳性者较CT阴性更易发生CIN (OR 1.636,95%CI 1.104-2.424)。结论 宫颈CT感染与CIN发生率增高有阳性关系。第二章沙眼衣原体感染与CIN/CC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目的 结合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文献,对CT感染与CIN/CC发生风险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CT感染与发生宫颈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的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在线数据库(Pubmed)等外文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同质性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219篇文献中,筛选出8个队列研究和4个横断面调查。经过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检验后,进行Meta分析,在队列研究中,CT感染与CIN/ICC发生有关(OR 2.10,95%CI 1.68-2.63),在限定HR-HPV(+)妇女中的队列研究显示CT感染是HR-HPV的协同危险因素,OR 1.77,95%CI1.48-2.12;横断面研究中亦得出相似结论,CT感染增加CIN/ICC发生风险,OR 2.89,95%CI 2.15-3.90。结论CT感染增加CIN/CC发生的风险,可能是HR-HPV致CIN的协同因素或者危险因素之一。第三章沙眼衣原体基因分型方法的构建目的通过基于编码MOMP的ompl基因PCR-RFLP方法,结合ompl基因测序建立沙眼衣原体的基因分型的实验体系和参考酶切图谱。用于临床标本的CT分型以了解不同的基因型在宫颈感染的分布以及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宫颈脱落细胞CT-PCR阳性女性宫颈拭子标本167例,成功扩增ompl基因128例,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结合ompl基因测序法进行分型,建立反应体系,通过ompl基因测序结果比对,确定本实验条件的参考酶切图谱,用于临床标本的CT分型检测。结果CT各型ompl基因长度略有差异,总长度均在1.1kbp左右,结合ompl基因测序法,构建出不同实验条件下ompl基因PCR-RFLP酶切图谱,便于临床判读,并且通过BLASTA及多序列比对发现ompl基因序列碱基变异。结论运用PCR-RFLP结合ompl基因测序对宫颈拭子标本CT基因分型,成功通过基因测序构建本实验条件下的PCR-RFLP酶切图谱。第四章沙眼衣原体基因型分布特点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的研究目的 使用PCR-RFLP结合ompl基因测序法进一步检测CT不同基因型别在宫颈感染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标本来自于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妇女CT阳性167例(包括临床观察中CT阳性CIN65例,同期宫颈活检非CIN102例),其中128例标本ompl基因成功扩增(其中CIN41例,同期宫颈活检非CIN87例),使用ompl基因PCR-RFLP进行分型,分析CT不同基因型在临床病例中不同年龄、临床表现以及CIN中分布差异。结果 在门诊就诊妇女中,CT-D型最为常见(n=38,29.69%),其次为E(n=28,21.88%),G(n=21,16.41%)和F(n=16,12.50%),J、H、K较为少见,分别只有11,7,7例,未发现I型。CT感染多见于性活跃期妇女,在年龄及有无临床症状上CT基因型别分布无差别,G型易导致粘液脓性宫颈炎,易合并其他细菌或原虫感染;F型易合并其他细菌或原虫感染。CT-G易导致宫颈病理异常,E型易合并HR-HPV感染。而D型感染在合并感染及导致宫颈病理改变相对“低危”。结论 CT基因型在宫颈感染中分布不尽相同,与基因序列差异存在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