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高速铁路蠕滑路基工程为依托,首先从工程的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综合现场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探讨了路基发生蠕滑的机理。然后以安全、有效、快速整治运营高铁路基蠕滑病害为目标,基于现场勘测数据,结合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重点分析了路基蠕滑发育的空间特性及蠕滑体下滑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次提出了拱弦式耦合抗滑结构。其次,通过开展多工况模型试验分析了新型耦合结构的力学特性,确定了结构的最优布桩方式;基于最优的布桩方式,采用数值分析手段研究了新型结构耦合效应的形成机制,探讨了影响结构耦合效果的因素及相应的影响规律。再次,基于群桩计算的“弹性地基梁法”,考虑桩-土效应对抗滑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应用于蠕滑路基整治中,计算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的长期沉降,结果表明使用该结构加固的路基变形满足规范要求,达到了预期加固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现场调研、监测结果,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分析了路基蠕滑区周界、蠕滑方向、蠕滑成因及变形发展阶段,探讨了路基蠕滑的机理。(2)采用模型试验手段对蠕滑体的空间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现场勘测为基础,结合数值分析结果确定了蠕滑体的空间特征;针对蠕滑体的空间特性,首次提出了一种适宜于加固已运营高速铁路蠕滑路基的新型耦合抗滑结构—“拱弦式耦合抗滑结构”。(3)开展了4种工况的模型试验,测试了不同布桩方式下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变形和力学特性,对比分析了各工况下结构的抗滑性能,确定了最优的布桩方式,即后部第一排布置8根抗滑桩的“弦式”布桩方式,同时各桩顶部需施加连系梁进行固结。(4)研究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耦合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形态特征,依据正交试验原理对结构耦合效应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讨论了结构耦合极限承载力和结构、土荷载分担比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5)通过增加“虚桩”对新型抗滑结构进行规则化,在现有“弹性地基梁法”的基础上,考虑耦合结构内部土体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对比,检验了其准确性。(6)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应用于蠕滑路基加固工程中,结合动力数值分析方法和路基长期沉降理论预测模型对加固后的路基长期沉降值进行计算,检验了新型抗滑结构的有效性,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加固条件下的路基变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