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兰克林自传》,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素来被视为美国道德完美工程的一座丰碑,一部成功之道的寓言。本文尝试从叙事学的视角揭示《富兰克林自传》所蕴含的叙事美学,并向读者展示它是如何建构一个有关身份的神话的。《富兰克林自传》自面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众多评论家的目光。对其现有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种范式:(1)从文类的角度审视其叙事的真实与虚构;(2)从意识形态之维解读其道德教育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3)从文体学的视角管窥其文体特征并进而探讨其文学成就。但遗憾的是,《富兰克林自传》在叙事形式上所采用的独特技巧通常为众多评论家所忽视,更遑论该自传的叙事形式与身份建构之间的有机关联。虽然有学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触及到了富兰克林的身份建构问题,但却鲜有人将这种意识形态与叙事技巧相结合,并以此来揭示富兰克林是“如何”在他的文本世界里建构起属于他自己及其民族的身份神话的。为了弥补《富兰克林自传》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本文尝试从语境化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富兰克林的叙事技巧及其身份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天然联系。简言之,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建构起来的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身份神话:即,作为易犯错的印刷人的职业身份,作为诗意作家的精神身份,以及作为一个隐喻性父亲的文化身份。富兰克林的这三种身份在其自传文本中呈现的是一种动态和交递上升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或一蹴而就。本文在篇章及各章节安排上也相应地尽力体现这种身份建构与融合变化的过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即导论、正文及结语,其中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叙事与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结合社会历史语境从宏观上分析了富兰克林三种身份的形成及变化过程。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第一章还通过对文本中的叙述频率和叙述时距等时间安排上的审视,从微观上分析了富兰克林三种身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章分别从不同的叙事技巧与策略的维度阐释了富兰克林三种身份的特征、转换方式及其过程。第二章主要从不可靠叙述的角度关注富兰克林作为印刷人的职业身份。本章首先回顾了当前对叙述不可靠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自传中不可靠叙述的种类及其文本标记。通过对《富兰克林自传》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印刷人,富兰克林在其文本世界里也象在印刷业务中那样不时地“犯错”,其“叙述之误”既有具体的文本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隐喻。第三章通过对《富兰克林自传》中时态转换的研究,聚焦其作为一个诗意作家的精神身份。为此,在现有时态转换(过去时和现在时之间)研究的基础上,本章着重探讨了时态转换,尤其是现在时在自传叙事中的功能。重点揭示现在时在《富兰克林自传》叙事中是如何体现富兰克林身份建构及变化的。此外,作为对叙事策略分析的补充,本章还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了富兰克林是如何通过巧妙地运用举例、比较、对比以及引用等文体和修辞技巧来为其身份建构添砖加瓦的。第四章则探讨了富兰克林作为一个隐喻化父亲,即国父形象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其对叙述情景和评论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的父亲形象经历了从人父到国父,再到更广泛意义上的美国梦之父的蜕变与升华。在回顾和探讨叙述情景时,本章认为,任何文体中的叙事交流情景既应体现文本的独立性,又要体现其开放性,为此,本章对小说及自传中的叙事交流模型也作出了必要的修订。概言之,通过对《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叙事策略和技巧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富兰克林是如何将意识形态,即身份建构中的自我意识,与叙事形式在文本中完美地统一起来的,并希望能为当前的《富兰克林自传》研究增添一点新的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