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充分体现。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已逐渐走入经济社会的中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大学的力量,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介入,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评价的程度日益增强、形式日趋多样。大学社会评价不受评价者身份的限制,社会中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中介机构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对大学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使高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的动力与活力,促使高校主动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以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改进与加强对高校的宏观管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提供决策信息,从而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创造必要条件。然而,由于我国大学社会评价起步较晚且发展不成熟,再加上当前理论界的研究焦点都集中在大学排名上,现在不少人简单地认为大学社会评价就是大学排名,而对大学社会评价的另外两种模式——评议模式和认证模式缺乏认识。本文将重点对大学社会评价模式的划分作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介绍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划分的理论依据(哲学社会评价论、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理念)和现实依据(国内外大学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以此为依据将大学社会评价划分成三种模式,分别是:评议模式、排名模式和认证模式。其次,分别深入探讨三种模式,追溯其缘起,描述其现状,揭示其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并从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三个方面来剖析其运行机制,然后结合典型案例来分析每种模式的具体运行情况。最后,对我国大学社会评价历程进行历史回溯,并结合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模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