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转型是一国(地区)森林资源由减少到增加的趋势变化过程。理想的森林转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双重提升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在此背景下,中国虽然已经经历了从森林覆盖率减少到提高的森林转型,但更需要森林质量改善的转型。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讨论我国森林转型所处的阶段,从森林质量和数量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我国森林转型的影响,对保护好、发展好我国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和重庆),自1989年至2013年共25年的750个森林清查面板数据,分别从森林数量和质量的角度研究中国森林转型的问题。首先,从全国层面、经济区域层面以及林权角度对中国森林资源的蓄积、面积以及林龄结构等情况进行描述行统计分析;其次,采用EKC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经济区域视角和林权视角三个维度对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不同经济区域、不同林权视角下的森林转型驱动力的差异;最后提出推动中国森林理想转型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而言,我国还未实现经济与森林资源双增长的理想森林转型。其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经济、人口、技术以及政策因素。目前我国在森林的质量、数量两个方面在1991—1992年之间跨越了第一拐点,森林质量和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还未出现经济发展带动森林资源的增长。(2)东部地区的森林质量转型不存在EKC关系,而森林数量的转型的曲线形式为倒U型,驱动因素主要是自然和技术因素,目前已完成一次转型,但由于是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森林数量的减少,并非理想意义上的转型;中部地区的森林数量和质量的转型的曲线形式均为倒U型,驱动因素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目前均已跨越一个拐点,但是目前是一种经济发展带来森林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也并非一种理想上的森林转型;西部地区森林质量的转型曲线形式为N型,经历两个拐点,而森林数量的转型呈倒U型,仅经历了一个拐点,驱动因素为自然因素、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因此综合来看西部地区因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森林质量的提升而森林数量反而减少的不理想的森林转型。(3)东北国有林区的森林数量和质量上的转型均呈倒N型曲线,经历了两次转型,其主要的驱动因素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目前处于经济发展导致了森林质量和数量双下降的趋势,是一种不理想的森林转型;南方集体林区在森林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EKC关系,而森林质量的转型呈N型,经历了两个拐点,其主要的驱动因素为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目前处于经济发展带来了森林数量增长的理想转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积极利用各地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种植各地优势树种,形成不同的林业产业;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保持六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等林业政策的实施干预,保持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