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成为文化领域中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涉及的文化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生产的视角看文化发展。第二章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缘起和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尤其是作为骨干部分的东方文化服务机构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大背景是中国政府职能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它是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演进,与传统文化事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殊性和复杂程度很高,尚未解决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已严重制约新时期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满足这一特殊变革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提出的新需求,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目标,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方面采取更加务实也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本文所论述的公共文化体服务系,即直接为大众提供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那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具备公益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等基本特点。不同时期和地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外延可能因处于动态发展中而具有不同形态,但上述核心内涵是不变的。上海一直是文化发展相当活跃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空间布局提高了均衡性,财政投入也逐步提升,扩大了服务的覆盖面,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老百姓的好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重视和克服。第三章分析该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层次问题。最后一章从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方参与并重、软件配置、文化资源共享性、公共文化产品的普适性和绩效评估等五方面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