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的话题在社会科学界方兴未艾。对于中国新闻事业,也需要从现代性的视角来探讨、研究。本文以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中的若干典型片断为考察对象,分析中国近、现代以来新闻传媒在主体性、新闻自由主义以及作为公共领域的载体等这三个现代性范畴的开端、发展历程。
第一,“主体性”是现代性观念的核心。在民初的一段时间里,许多报刊在经济上达到独立,新闻报道开始受到重视,并在体裁上更显丰富,专职的记者队伍逐渐建立,新闻教育及研究步入正轨,与国外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当时报人们的自觉努力下,新闻事业已呈现职业化的面貌,传媒主体性日显。
第二,自由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性的主流范式。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自由主义运动中,许多领风气之先的报刊张扬自由、理性、中立等新闻自由主义价值。其中《观察》周刊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刊物,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报刊在自由主义运动中发挥的作用,而自身也是考察中国传媒现代性的重要“标本”。
第三,公共领域被认为是现代性的“框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媒则是公共领域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适用性问题,并以近、现代上海报刊业为样本,考察、探讨了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兴起以及上海报刊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构建自身现代性的过程中,中国现代传媒经历可谓艰辛异常,在上世纪40年代末更是被迫中断。这其中既有自身“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是受到当时现实环境压制、侵害所致。
在我国当代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传媒改革也同步展开,其中的现代性要素也日益凸现。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的新闻人正在重复先辈们的努力。而当代传媒的现代化之路,应该有着怎样的路径取向,依然是一个需要思索的问题。